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历来在茶叶生产及科研工作中被人们所重视,但对香气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微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以及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才开始的,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是茶叶香气分析检测的基础,对分析检测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不稳定、易发挥、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制备技术,李名君和王华夫曾分别对茶叶香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方法对促进我国茶叶香气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近年来对茶叶香气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茶叶香气制备及保存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对淡水鱼肉保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丹  朱旗  刘焱  宁静 《茶叶通讯》2009,36(3):3-5
为解决鱼糜易氧化腐败的难题,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添加到鱼糜中并提取鱼油.通过对鱼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含量等因素变化的研究,探讨茶多酚对鱼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冷藏鱼糜具有保鲜效果,可将0.05%茶多酚定为最佳添加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气流条件下做青过程青叶的呼吸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气流条件对乌龙茶毛茶品质影响的内在生理机制,以毛蟹品种鲜叶为研究对象,在春季和暑季均分别设计恒温、恒风(处理Ⅰ)、恒温、无风(处理Ⅱ)和自然开放(处理Ⅲ)3种环境做青,观测做青过程中青叶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春茶做青过程中3个处理青叶的呼吸速率在三摇前均呈上升趋势,三摇后开始下降.暑茶做青过程中,处理Ⅰ和处理Ⅱ的青叶呼吸速率均在每次摇前下降,摇后上升,处理Ⅲ则在二摇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春、暑茶做青全过程的平均值来看,均以处理Ⅰ的呼吸速率最大,处理Ⅱ的最小,而暑季各处理青叶的呼吸速率总体上高于春季.处理Ⅰ所制毛茶春茶品质最佳,处理Ⅲ最差,暑茶品质处理Ⅰ最佳,处理Ⅱ最差.  相似文献   
14.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多酚氧化酶(DPPO)与三羟基多酚氧化酶(TPPO)相对活性影响;酸处理可促进PP向TF的有效转化,TF转化率比对照提高71.2%.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红茶发酵中pH调控提高TF含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抗酚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儿茶素(TC80)对发根农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90为25~100 μg/ml,这阐明了茶树中富含儿茶素等多酚类是制约农杆菌介导法对茶树进行遗传转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抗酚筛选获得的抗酚菌株R1000AP,其抗酚性提高10~40倍,其诱导茶树的发根频率提高46.5%(P<0.05)。  相似文献   
16.
Miang茶是泰国北部地区居民一类传统日常食用的腌茶,是一种将茶树鲜叶通过腌制发酵的方法制得的食品.文章回顾了该茶的历史,论述了该茶的采摘与加工工艺,简述了亚洲相关国家如中国、日本、老挝、缅甸等地的腌茶,论述了Miang茶在泰国北部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探讨了这种天然的发酵类茶的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种类及相关菌群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最后论述了该茶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Miang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安化云台山茶树资源的生化特性,选取赵家坪、牛角井、石乙坪三个地方有代表性的29个茶树单株,分别进行春夏两季新梢的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春茶样中,1号、3号、26号单株茶多酚含量较高,而氨基酸含量较低;13号和17号样品茶多酚含量较低,而氨基酸含量较高。夏茶中3号样品茶多酚含量较高,而氨基酸含量较低;19号氨基酸含量较高,而茶多酚含量较低。春夏两季相比,槠叶齐水浸出物的增幅分别是25.83%和48.78%,21号样品有相似的变化,其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分别增加了22.21%和43.8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安化云台山茶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为黑茶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医学与条学学科的交叉日益紧密,茶及茶中的有效成分已广泛地用于抗癌的研究,许多科学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荣及其有效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在防治肺癌的过程中有积极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茶在防治肺癌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菜能祛少或抑制化学致因物对肺癌的诱发试验表明,茶对许多化学致癌物诱发肺癌有抑制作用。在抗突变性的研究科‘-’],绿茶的水提物(WEG)和提取产物(GTh)对鼠伤寒沙门杆菌Thlbo和/或Th98实验体系中由BP、黄曲霉素、2一氨基药和煤焦油甲醇提取物引起的致突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用在69…  相似文献   
19.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20.
mRNA差异显示技术及其在植物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NA差异显示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识别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作者主要综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主要优缺点及其不断完善的情况,并着重介绍了该方法在植物抗病性、抗寒性、金属抗敏性及盐、水分等逆境胁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