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16篇
基础科学   58篇
  63篇
综合类   414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耕地产能评价对于耕地资源保护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及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常州市钟楼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综合指标的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钟楼区耕地产能等别分为6等和7等,其中6等地占比达到97.55%,等别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内部街道低、外围地区较高的格局;耕地产能整体空间集聚性显著,各街道(乡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呈现组团式,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耕地自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钟楼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养分元素为主导因素,pH值、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水条件为次要因素。因此,应从增强耕地自然质量、提高耕地技术水平等方面制定提高耕地产能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82.
额尔齐斯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地理座标N 47°00'00"~49°10'45",E 85°31'57"~90°31'15".是我国唯一一条北冰洋水系的国际河流,也是新疆纬度最高的一大水系.  相似文献   
83.
为给优质高产小麦的育种和栽培建立茎型指标体系,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分别以不同蛋白质含量类型的小麦品种(系)71个和94个为供试材料,测定了株高、各节间长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研究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类型小麦的株高和各节间长度等茎部性状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蛋白质含量类品种的株高、倒2节间长和倒3节间长显著大于低蛋白质含量类型品种;高蛋白高产类型小麦的适宜株高、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和倒3节间长分别为85~107 cm、27 cm 以上、23 cm左右和14 cm左右,在适宜范围内以各项值稍大较为理想;低蛋白质含量、高产类型的品种则分别为85 cm以下、30 cm 以下、18.5 cm左右和12 cm左右,在适宜范围内各项值以稍小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4.
土壤中添加蚯蚓及秸秆对油菜积累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在不同镉(Cd)污染浓度的灰漠土中分别添加蚯蚓和新鲜秸秆,研究了添加蚯蚓和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Brassica rapa L.spp.Chinenesis)-土壤体系中Cd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1)添蚯蚓可有效增加土壤中Cd向油菜体内转移;蚯蚓可以在Cd污染的土壤中生存,蚯蚓体内Cd浓度随土壤环境中Cd...  相似文献   
85.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6.
不同制剂中草药添加剂对猪胴体特性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报道,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提高猪日增重。而当今人们不仅关心能产出多,更关心其能否提高畜产品的品质,改善产品风味,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动物食品。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此次试验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高生产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生产工艺生产中草药添口剂,研究其对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为开发“优质、安全、高效”的中草药多功能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
稻茬过晚播小麦不同品种适应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小麦品种(宁麦14、宁麦19、苏麦188、扬麦16、扬麦22、扬辐麦4号、扬麦23和扬麦25)为试验材料,研究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 d以上)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群体结构特性、剑叶光合特性与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扬麦22苗期繁茂性好,分蘖发生早,成穗数多,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两年平均产量达7 200.38 kg·hm~(-2),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且稳产性好。扬麦23产量水平仅次于扬麦22,平均产量达7 104.62 kg·hm~(-2),在整个生育时期群体结构协调,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后0~14 d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较高,快速灌浆启动早,峰值灌浆速率大,快速完成灌浆,避免高温逼熟。过晚播条件下扬麦16虽具有生育前期繁茂性好、籽粒灌浆速率高、稳产性好、熟期最早等特点,但过晚播后穗数较难提高,限制其产量潜力。综合而言,稻茬过晚播条件下,推荐选用扬麦22和扬麦23,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发挥。  相似文献   
88.
佳木斯市地区养牛分散,人工授精以到户服务为主,距离多在5~30 km.往往是繁育员带着解冻后的冻精到达现场后才发现所需输精的母牛生殖道有炎症.由于养牛户急切要求给母牛配种,本着解冻后的精液尽快输精的原则,在有希望治愈并准胎,以确保繁育员与养牛户利益的前提下,偿试应用本法.  相似文献   
89.
控制水稻最高茎蘖数,最大限度减少无效分蘖,大幅度提高分蘖成穗率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主攻目标。根据前几年的试验研究,发现在水稻生育前期喷施一定浓度的“九二0”可以影响分蘖的发生与成穗,并有增产的效果。本研究根据“九二0”在杂交晚稻上不同时期与不同浓度喷施的试验结果,探讨“九二0”在杂交晚稻上施用,以提高分蘖成穗率及其增产效应,明确其较佳的喷施时期与浓度,从而为生产上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1·材料与方法1。l供试药剂:上海第十八制药厂生产的“九二0”粉剂。1.Z供试品种:协优46。1.3试验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90.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 kg群体糖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锦峰    訾妍  成亚梅  潘婷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82-190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期糖氮代谢诊断指标。【结果】随小麦生育进程推移,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在越冬始期和孕穗至开花期出现峰值,返青期出现低谷,花后下降直至成熟;植株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越冬始期至拔节期迅速降低,拔节至孕穗期降幅减慢,孕穗期至成熟期缓慢下降。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群体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2010-2011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糖氮比显著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其他生育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群体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乳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及氮含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及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56%-16.78%、14.52%-16.82%、10.59%-11.23%、1.62%-1.76%,氮含量分别为1.55%-1.64%、1.47%-1.57%、1.28%-1.30%、1.15%-1.20%,糖氮比分别为9.37-10.25、9.80-10.69、8.29-8.77、1.41-1.48。【结论】稻茬小麦实现籽粒产量9 000 kg•hm-2需要在越冬始期至拔节期具有较高的糖、氮营养和协调的糖氮比,关键在于孕穗期至开花期具有高可溶性糖及氮含量,开花后具有高碳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