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30篇
  28篇
综合类   148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111个玉米自交系为试材,对玉米雄穗主轴长、穗上节间长、株高、穗长与穗颈长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以探讨各性状对穗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穗颈长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25.68%.各性状自交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各性状与穗颈长以及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调查性状与穗颈长相关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穗上第5节间>第4节间>第3节间>株高>第2节间>第1节间>雄穗主轴长>穗长.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上第5节间、第3节间、株高对穗颈长有较大的正向直接影响;穗长对穗颈长影响不明显;穗上第1节间、第2节间对穗颈长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较小的负值.对穗颈长作用最大的是穗上第5节间(r=0.71**,p=0.531 1),其次分别为第3节间(r=0.65**,p=0.287 3),株高(r=0.57**,p=0.227 8).为了获得穗颈长较长的玉米品种,应注重选择穗上第5节间、第3节间较长,株高较高的品种,同时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2.
分根装置中丛枝菌根真菌影响蚕豆秸秆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石孝均  朱敏  罗珍 《草业学报》2014,23(5):263-270
为了研究丛枝菌根对植物凋落物降解的作用,采用四室分根装置即土壤室、根室、菌根室和菌丝室,分室间用37.4 μm尼龙网和有机板分隔,尼龙网袋包埋蚕豆秸秆于不同分室内,以玉米为宿主植物,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试验分别在移栽后第20、30、40、50、60 天时取样,通过比较不同分室内在降解过程中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60 d的培养后,与非根际土壤室(S)相比,根室(R)、菌根室(M)和菌丝室(H)蚕豆秸秆降解量分别提高了15.61%,20.54%和7.74%,降解系数分别提高了25.87%、35.00%和12.17%。M室中土壤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三室都有显著提高,同时菌根室(M)和菌丝室的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作用也显著增加。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和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系后,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微生物量的大小和活性来作用于蚕豆秸秆的降解过程,成为造成玉米秸秆降解加快的重要原因,这也表明了丛枝菌根真菌土壤碳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3.
夏大豆秕荚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商丘市夏播大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秕荚现象,有的单株秕荚数占单株荚数的一半,一般减产20%~60%,个别单株甚至无有效荚。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基本明确了造成大豆秕荚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4.
<正>醴陵市古城神龙生态葡萄园建于2012年,面积17公顷,是株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获评株洲市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其生产的葡萄品质安全,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长沙、株洲、萍乡等地。2016年实现产值105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就业22人,发放工资61万元,成为了株洲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雁。古城神龙生态葡萄园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5.
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减施氮肥试验,设置减氮20%+不施有机肥(N_1O_0),减氮20%+普通有机肥(N_1O_1),减氮20%+生物有机肥(N_1O_2),减氮40%+不施有机肥(N_2O_0),减氮40%+普通有机肥(N2O1),减氮40%+生物有机肥(N_2O_2)处理,以不施肥(CK0)和全氮100%(N_(100))为对照,研究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降低,较N_(100)相比,N_1O_0、N_2O_0分别吐丝期微生物量碳降低25.6,35.08mg/kg;大喇叭口期脲酶降低11.1%和14.1%;蔗糖酶降低30.4%,97.1%;产量降低921.98,1 719.62kg/hm~2。配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玉米产量。与N_1O_0相比N_1O_1、N_1O_2,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38.57%和54.45%;脲酶活性提高9.73%和14.82%;蔗糖酶提高42.75%和64.26%;过氧化氢酶提高11.05%和11.93%;增产2%和6%,且N_1O_2较N_1O_1产量提高4.0%。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降低了玉米秃尖长、增加了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玉米产量为8 710.83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酶活性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可以提高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改善植株根系生长环境,促进玉米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6.
朱敏 《福建茶叶》2010,32(7):47-49
<正>目前全国各地年年都有举办各种各样的茶博会。这些大小不一,档次不同的茶博会虽为茶叶企业推广品牌、宣传名优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但是茶展的多与滥也让许多茶企无所适从。茶叶企业应如何选择与参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展会分析  相似文献   
147.
2007-2008年,利用19个中熟、中晚熟品种和23个晚熟品种,在辽宁北部的昌图县、中部的辽阳市和西部的黑山县进行试验,对该地区中熟、中晚熟玉米品种的优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具有以下优势:产量与晚熟品种相当或略高于晚熟品种,并有更大的增产潜力;对密度的适应能力更强,适宜的密度范围更大;较短的生育期使品种的适应区域更广,较大的播期弹性更有利于生产;植株生长量较小、经济系数较高,因而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肥水投入;可达到充分成熟,利于果穗降水,商业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利于机械化收获和粮食贮藏。  相似文献   
148.
极端气候条件下辽宁省晚熟玉米品种的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2009、2010年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栽培试验和生产调查,对晚熟玉米品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风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受秋旱的影响更大,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躲避"秋吊"。晚熟品种雌穗分化、散粉抽丝和灌浆期与阴雨季节重叠,长时间重度阴雨天易造成晚熟品种空秆和秃尖,而熟期较短的品种则较早地进入该发育阶段,躲避不利天气的影响。耐密植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荫性,因而保持良好的孕穗和结实能力。品种间的耐荫性差异警示为应对极端的气候条件,加强对品种耐阴性的选育,避免品种单一化或品种间遗传背景相近,从遗传角度积极地规避风险。适时早播可作为该地区抵御此类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原有的荒山和采石场按现代城市发展的诉求,已纳入到城市新区、都市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的发展建设范围之中。那些历史上因破坏性开采形成的废弃采石宕口,惨然暴露在现代城市之中,成为一个个"伤疤",严重毁坏了城市的形象,影响了都市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徐州石质边坡复绿工程的设计研究与成功经验,将为我国北方地区大型石质边坡复绿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0.
密植型玉米品种在辽宁省成功推广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等耐密植品种在辽宁地区成功推广的典型案例,对辽宁省玉米品种及推广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土壤肥力、田间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耐密植品种将成为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栽培技术不能与之配套是当前一些优秀品种未能大面积推广的严重障碍;粮食市场的引导和拉动对优质耐密植品种的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质虽的种子是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的有利保障;技术知识的普及、观念的转变和得力的推广措施为这些品种的成功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