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8篇
  4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基于网格的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省级汇总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耕地质量分等成果由县、省、国家3级成果组成,省级成果由县级成果汇总获取,是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传统的汇总方法对汇总底图的过分依赖性,导致汇总效率低下,汇总后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汇总底图的质量。基于该缺陷,该文提出利用网格取代汇总底图,将县级成果按照“权属-地类-等别”进行分类,根据面积占优原则确定对应网格所属类别,并通过空间最邻近方法寻找距离县级单元最近的网格单元,建立“网格-县级分等单元”的追溯关系。该文提出了以县行政代码、网格所在行列码、等别、地类组成21位省级汇总网格的编码方法。最后利用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检验汇总前后耕地空间分布的相似性。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区进行了实例验证,大兴区根据“地类-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组合共分为8类,根据大兴区耕地的分布,最终确定688个有效耕地网格。利用该文方法实现了省级汇总。经过检验表明,汇总前后耕地分布的平均中心和分布方向仅相差405.6 m和0.34°,说明该汇总方法保证了汇总前后耕地空间分布的一致性。与依赖汇总底图的方法相比较,省去了制作底图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将省级耕地定位在每个网格中,通过网格编码能够快速查找到对应位置的耕地质量,方便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品种筛选多环境测试作图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图分析是挖掘品种多环境测试信息的有效手段。为充分挖掘测试信息,高效而准确地实现品种评价、筛选与预测这一目标,有必要引进更多可适用众多性状、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直观作图分析方法。该研究根据近年分析品种多环境测试的经验,提出3种作图分析方法——雷达图、蜡烛图和条件格式,以国家玉米品种区试数据为例,对3种作图方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为适用于品种多环境测试数据的有效作图分析方法,对不同观测性状均可适用,并易于理解和使用;雷达图有助于多指标综合分析,包括品种或环境的认知度、一致性分析,以及品种的筛选和对比;蜡烛图有助于单指标的详细对比和规律挖掘,如试点区辨力、品种稳定性与优异性规律等;条件格式则是数据浏览与直观表达的结合。应用3种作图方法可提高多环境测试的决策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玉米倒伏胁迫影响因子的空间回归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指导玉米新品种的推广,采用回归模型分析玉米主产区倒伏胁迫空间分布成因。该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筛选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倒伏胁迫的决定因素,比较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结果,以确定倒伏胁迫及其决定因素是否存在空间非平稳性和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在探索倒伏的空间异质性时,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显著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日降水量是玉米倒伏胁迫的主要环境成因,且倒伏程度随日降水量增加而加重;土壤含氮量、留苗密度和日平均风速与倒伏的关系随空间位置而发生正负向变化,因地制宜的分析倒伏成因才能客观有效的指导农民种植生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间序列MODIS的农作物类型空间制图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快速获取大范围种植结构复杂区域的作物种植面积,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宽动态植被指数(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WDRVI)、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ex,LSWI)、归一化雪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5种特征,结合同步的实地调查样本点,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提取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研究表明,在待选特征中NDVI、EVI与LSWI指数组合取得了最高的分类精度,总体分类精度为74.18%,Kappa系数为0.60;支持向量机算法与最大似然算法、随机森林算法相比,分类精度更优。该方法为在大区域中提取农作物种植面积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估涉及大量的行政区社会经济数据,评价方法常常忽略单个指标对综合值的影响程度,本文构建了基于地质-水文-生物(GHB)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基于物元分析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以大安市为例进行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定量评价。评价得出大安市87.45%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在安全级,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单个指标分析表明,大安市土地生态建设重在推进重要水源管理、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矿产开采量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物元分析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对大安市生态安全的改善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植物三维建模是农学、地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伴随计算机图形学、数学、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植物三维建模和真实植物三维建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本研究回顾了基于L-系统的虚拟植物三维建模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基于激光雷达新技术的两类真实植物三维建模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的新方法,总结了该领域今后的两点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97和2000年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统计结果,分析了环鄱阳湖12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未利用地(-42.44%)和水域(+28.95%),交通用地(+7.97%)和园地(-6.40%)变化也较大.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其他类型用地都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压力、社会的发展、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等.结合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土地整理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鄱阳湖区土地整理应致力于环湖区的生态建设,把治理、开发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由单纯追求耕地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退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反迁”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整理潜力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基于GF-1 WFV数据的玉米与大豆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空间种植分布情况,对于国家宏观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农业政策有重要意义。针对黑龙江省玉米与大豆生育期接近、光谱特征相似,较难区分的问题,以多时相16 m空间分辨率高分一号(GF-1)卫星宽覆盖(wide field of view,WFV)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宽动态植被指数(wide dynamic range vegetation index,WDRVI)、归一化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4个特征,结合实地调查样本点,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提取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玉米与大豆种植面积。研究表明,区分玉米与大豆的最佳时段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即大豆已收获而玉米未收获的时段,在4个待选特征中,NDVI、NDWI与WDRVI指数组合表现最佳;随机森林算法与最大似然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相比,分类精度更高,其总体分类精度为84.82%,Kappa系数为77.42%。玉米制图精度为91.49%,用户精度为93.48%;大豆制图精度为91.14%,用户精度为82.76%。该方法为大区域农作物的分类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网格法确定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科学测算农田整治难度系数,合理确定不同评价单元整治的优先次序,该文根据研究区域农田整治特点,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以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结构、农田空间格局、可提高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人口社会因素等5个影响因素,构建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按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的532个网格评价单元进行农田整治优先度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按整治优先顺序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网格单元,分别占42%、31%和27%。远期网格单元分布在宝应县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区,该区域农田的连片性、细碎度和质量等别等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区域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方法,有助于确定农田整治先后顺序,明确优先开展整治区域和方向。该方法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也为中国各县市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为耕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耕地整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排灌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田块规整度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将环鄱阳湖区12县(市)的耕地分成4个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各区域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提出可行性耕地整理措施,为区域耕地整理宏观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