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1篇
  17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14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方杂交稻机插目前仍然以毯苗育秧机插为主,采用撒播育秧,无法实现杂交稻稀播少本种植,制约了杂交稻的推广以及杂交稻机插产业化的提升。在多年对毯苗机插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了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突破了杂交稻毯苗育秧机插技术的瓶颈。该技术改变传统流水线撒播为定向定位条播,显著降低了机插播种量,提高了机插秧苗质量。同时配套相应机插技术实现了杂交稻少本均匀种植,漏秧率降低到5%以下,并提高了机插群体均匀度。2019年和2020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可节省用种量29.2%,提高产量10.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72.
全球水稻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水稻生产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年均增幅分别为0.67%、1.65%和2.33%,受多种因素制约,近年单产和面积增长幅度变小。水稻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均有种植,其中,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为87.9%,非洲占7.7%、美洲占4.0%,欧洲和大洋洲不到0.5%。近10年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区域间分布已发生变化,非洲水稻面积增长,亚洲水稻面积下降。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总产增长因子分析表明,总产增长的60%~70%来自单产的提高,各洲水稻总产增长贡献因子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3.
<正>选用耐旱性水稻品种。一般旱稻比普通水稻品种耐旱;大穗少蘖型品种比小穗多蘖型品种抗旱;杂交种比常规种抗旱,要因地制宜选用根须发达、耐旱性较强、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干旱地区可选用旱优3号等作旱稻种植。集中育秧。集中育秧能节约育秧成本、便于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确保秧苗的素质。一般选择近水源地集中育秧,便于技术指导,利于培育多蘖矮壮秧,可以统一管水、集中用水。不仅可以实现适期育秧,而且能节水30%-40%。旱育稀播。选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水源方便的菜地作苗床。播种前,将床土浇水达饱和状态,催芽后及时播种。然后按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74.
程式华  朱德峰 《种子》1990,(3):15-19
运用CSMP语言的动态模拟模型LID对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华矮837、竹系26和早籼中熟组品种中8349、广陆矮4号4个品种在南方稻区13个点的生育期和产量作了定量模拟。通过修正早籼品种的一些特性参数,能较准确地模拟出各品种在南方稻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育期与产量表现。4个品种的开花期模拟值与实际观察值的平均误差为2.6~3.1天,从开花至成熟天数的模拟值与观察值的平均误差为1.4~2.1天,产量的平均误差为0.5~0.7吨/公顷,以各点总平均值来看,以华矮837的模拟产量与观察产量的吻合性最好(-0.02吨/公顷),中8349和竹系26次之(-0.05吨/公顷,0.06吨/公顷)。广陆矮4号的观察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品种,但其模拟产量显著高于其观察产量且与其他3个品种的模拟产量无显著差异(0.05水平)。本研究为利用模拟指导品种多点试验和进一步连接水、肥、病、虫等以建立较完善的模拟模型,为确定品种的最适种植区域优化栽培措施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不同叶片卷曲度杂交水稻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叶片卷曲度不同的6个代表性杂交水稻组合在开花期和花后20天上部3张叶片的卷曲度和剑叶叶片近轴面(上表面)、远轴面(下表面)光合强度、叶片角度、挺直度、群体消光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剑叶卷曲度高的组合叶片卷曲度达44%~47%,中等的组合为15%~16%,低的组合为10%~11%。高叶片卷曲度组合的剑叶上表面  相似文献   
76.
浸种时间和温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种子吸水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早籼稻、晚粳稻和杂交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和组合,研究了不同浸种温度和时间对种子吸水速率、吸水率、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都是浸种早期特别是浸种前6h吸水快,后期慢。早籼稻比晚粳稻和杂交稻的吸水率高出约10%。不同类型品种中早21和秀水63种子吸水率达30%时即可正常发芽,协优9308种子吸水率为18%即可发芽。因此达到正常发芽率的浸种时间存在差异,中早21为24h,秀水63为48h,而协优9308只需6h。  相似文献   
77.
为比较稻豆复种模式较常规双季稻种植模式的优势,于2022年在杭州富阳设置早稻—晚稻、春大豆—晚稻与早稻—秋大豆3种种植模式开展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与大田管理下,春大豆—晚稻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较双季稻模式提升63.3%,主要得益于晚稻产量的提高及春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早稻;春大豆—晚稻模式下晚稻干物质量较双季稻模式晚稻增加206.3%;早稻—秋大豆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双季稻模式提高51.0%,两种模式下早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秋大豆的经济效益高于双季晚稻。稻豆复种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并提高作物总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株高变化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甬优系列杂交稻的品种选育和氮素高效管理提供指导。于2016年在浙东沿海单季稻区(象山县泗洲头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高秆型(甬优12和甬优15)、矮秆型(甬优538和甬优1540)和中高秆型(甬优7850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N0(0 kg·hm-2)和N270(270 kg·hm-2)2种施氮水平,比较不同株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甬优7850>甬优2640>甬优538>甬优1540、甬优12>甬优15,产量与最大分蘖数、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品种的株高、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不同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趋势不同,甬优12和甬优15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达37.4%和36.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0%),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甬优7850、甬优2640和甬优538,水稻氮收获指数以甬优12最低,植株中有较多的氮素成为奢侈吸收。施氮处理下,所有水稻品种均出现氮素盈余,甬优1540、甬优538、甬优15和甬优7850氮盈余量均大于60 kg·hm-2,显著高于甬优2640和甬优12。因此,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高秆型甬优系列水稻品种氮素当季利用率高于矮秆型和中高秆型,但由于生物量大、秸秆“奢侈”吸氮较多,产量反而低于中高秆型和矮秆型品种。  相似文献   
79.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根系分布特点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利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和组合,采用根箱钉板法研究了全量根系在土壤中纵向和横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根系生物量的52%~63%分布在0~12cm土层中,70%~79%分布在0~24cm土层中。后期耐早衰的协优9308表现奶系生物量大,深根系比例高。根系横向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趋向离开植株中心分布。根系重量密度以表层最高,并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协优9308在表土层以下的根系重量密度比其他品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0.
超级稻高产栽培株型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期 ,日本的Tsunoda就提出高产水稻株型应该是茎秆矮壮挺立 ,叶片短且直立。松岛省三认为多穗、矮秆、短穗是高产株型。在我国自杨守仁提出水稻高产理想株型以来 ,许多水稻专家也相继提出各自的高产理想株型模式 ,如袁隆平提出高产水稻功能叶为“长、直、窄、凹、厚”的株型模式 ,黄耀祥提出“半矮秆丛生快”超高产株型模式 ,周开达提出“重穗型”株型。近年来 ,随着超级稻集成技术的形成与示范推广 ,对水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通过对协优9308高产栽培株型模式的研究 ,对于超高产栽培和育种具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