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草菇菌丝体经CO~(60)5,000仑琴辐射后,其后代子实体发现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子实体形状和颜色上的变化,试图通过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了解辐射对草菇代谢的影响,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生理生化指标。材料与方法 1.材料:采用本实验室采集的野生草菇菌株和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的V_(85)菌株,接种三天后经CO~(60)5,000仑琴辐射处理,于稻草料床上栽培,七天后取旦期子实体为供试材料。 2.方法:取子实体若干于冰浴中研磨,加入适量0.1MpH7.2磷酸缓冲液,4000rpm离心10分钟,上清液为测定之酶液,溶液浓  相似文献   
32.
不同外源有机碳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猪粪、鸡粪和稻草等外源有机碳与水稻土混合淹水培养,监测其甲烷排放动态,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进行易氧化有机碳分组,研究其甲烷排放、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旨在弄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其与甲烷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与外源有机碳混合淹水培养极显著增加了CH4排放,其中,土+稻草处理的CH4排放量(178.8kg/hm2)较对照(纯土处理)增加达265.2%(P<0.01),土+鸡粪处理和土+猪粪处理分别增加了127.3%(P<0.01)和95.3%(P<0.01);外源有机碳的添加增加了土壤中易氧化有机碳AOC3.33、AOC16.7-3.33、AOC33-16.7和AOC167-33的含量,且土壤极易氧化有机碳AOC3.33和AOC16.7-3.33关联性较强,且总体上分别与CH4排放通量呈极显著动态相关(P<0.01);有机碳AOC33-16.7和AOC167-33之间,以及分别与AOC3.33、AOC16.7-3.33、CH4排放通量之间动态相关性较差。可见,淹水条件下易氧化有机碳AOC3.33和AOC16.7-3.33极显著影响稻田土壤CH4排放。  相似文献   
33.
根据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地表水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首要污染源。藻类广泛存在于包括稻田在内的各类水生态系统中,其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N、P营养物质,而且藻类回收后还可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生物肥料、土壤改良剂等,因此,利用藻类同化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可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物拦截净化和养分循环再利用双重目的。基于藻类生长特性,本文探讨了以藻类作用为主的稻田藻类固氮减磷、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系统、固着藻类沟渠净水系统及高效藻类塘等生态技术模式,并对各类技术模式的主要应用条件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以期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
选择南方典型酸性双季稻田,采用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石灰用量对稻田氨挥发通量、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撒施生石灰显著影响稻田田面水NH_4~+-N浓度和pH值,生石灰用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和田面水pH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撒施生石灰,显著增加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早、晚稻季氨挥发损失量较不施生石灰处理分别增加2.20~22.91和3.08~52.44 kg/hm~2,增幅分别达19.28%~200.79%和6.96%~118.48%;当早、晚稻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80 kg/hm~2时,撒施生石灰450~3 750 kg/hm~2,氨挥发损失量分别达13.61~34.32和47.34~96.70 kg/hm2,氮素损失率分别达7.44%~18.78%和21.66%~44.24%;当早、晚稻季生石灰用量分别超过900和1 800 kg/hm2时,稻田氨挥发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5.
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是进境木材及木质包装中常见的检疫性害虫,由于墨天牛属近缘种之间的幼虫形态相似,形态鉴定资料不完整,对低龄幼虫的鉴定尤其困难。为了鉴定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经NIST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比较,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由C24~C44的直链或支链、饱和及不饱和的长链烃类组成。云杉大墨天牛幼虫表皮有9种碳氢化合物,而云杉小墨天牛幼虫表皮有8种碳氢化合物,其中6种碳氢化合物为两种昆虫共有,但在含量上有差异。云杉大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正二十四烷、正三十六烷、正四十四烷,而云杉小墨天牛特有的成分为2-甲基-二十六烷、9-二十六碳烯。这些特有表皮碳氢化合物可用于近缘种云杉大墨天牛和云杉小墨天牛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36.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食用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差异蛋白质组学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之一。本文简介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应用于食用菌的主要技术方法,并概述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在食用菌中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内容及进展。同时指出差异蛋白质组学将是食用菌未来研究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7.
白灵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坚  张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153-157
以白灵菇单核菌丝为材料,利用溶壁酶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考察各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产量最高的条件是取菌龄为7天的液体静置培养的菌丝体,以0.6 mol/L甘露醇为稳渗剂,在酶解温度27℃、酶浓度2%的条件下酶解150 min。研究结果可为白灵菇原生质体融合及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减少双季稻田氨(NH3)挥发损失,以农民常规施肥采取的尿素一次性表施(CF)为对照,在氮肥深施条件下,设置秸秆还田(R1)、秸秆移除(R0)两种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和常规尿素(CU)、包膜尿素减量(PU)、控释尿素减量(LU) 3种不同施肥模式,研究了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深施、秸秆利用方式及施肥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浓度、pH值及NH3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NH3挥发均主要发生在施肥后一周,且晚稻NH3挥发量远大于早稻。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NH3挥发总量依次为CF>CUR0>CUR1>LUR0>LUR1>PUR0>PUR1;秸秆利用方式显著影响NH3挥发,但对田面水氮素浓度影响较小。与R0处理相比,R1处理NH3挥发显著降低了8.67%;施肥模式显著影响NH3挥发和田面水氮素浓度。与CU处理相比,PU和LU处理NH3挥发分别显著降低了75.68%和39.14%;秸秆利用方式与施肥管理交互作用显著,其中R1与PU结合效果最佳,PUR1处理较PUR0处理可降低15.07%的NH3挥发。研究表明,适当降低施氮水平,采取包膜尿素深施并搭配秸秆还田的施肥管理模式,是具环境友好性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9.
典型双季稻田施磷流失风险及阈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3年(2011—2013年)的双季稻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施磷量对双季稻产量、土壤磷素积累、磷素流失风险的影响,并确定了土壤收支平衡的施磷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不同施磷量处理水稻早、晚季产量为5474~5552 kg·hm~(-2)和7096~7521 kg·hm~(-2),过量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增产效果,反而有减产的风险。施用磷肥后,土壤Olsen-P含量显著提高。田面水TP平均浓度与土壤中Olse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磷后田面水磷素动态能用指数模型(Y=C_0·e~(k/t),k0)拟合,即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田面水磷素流失风险增加。结合水稻产量效应、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和磷素环境风险,推荐研究区域早、晚稻施磷阈值分别为(48.53±7.07)kg P_2O_5·hm~(-2)和(56.87±7.90)kg P_2O_5·hm~(-2)。  相似文献   
40.
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柱,而海洋环境则为海水养殖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源,并影响其持续发展。本文在深入剖析南海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南海海水养殖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实现海水养殖业转型升级,并从产业发展与环保关系、立法和创新执法难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才瓶颈等方面指明其难点。进而提出构建多主体联合、多区域参与、多管理方式、高协调度的"三高一多"的南海海水养殖环境集成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南海海水养殖环境及其管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