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饲养无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雏鸭,于7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制作DVH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7日龄、10日龄开始口服中药口服液,连用5 d.结果发现,与开始治疗时间相对应,口服中药复方1号组存活率达92.3%、84.6%;口服中药复方2号组存活率达88.5%、76.9%.  相似文献   
62.
63.
为了解江苏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及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流行与分布情况,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对来自江苏省7个市和不同地区的13个大型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540份血清中IBRV抗体进行检测,采用商品化ELISA试剂盒对来自江苏省5个市和不同地区的11个大型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共460份血清中BVDV抗体进行检测,同时从中随机采集100份血清样本,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RTPCR)进行BVDV抗原检测与基因分型。结果表明:不同牛场的BHV-Ⅰ抗体阳性率为0%~82.1%%,平均阳性率为21.1%(114/540);不同牛场的BVDV抗体阳性率为0%~98%,平均阳性率为51.5%(237/460);不同牛场的BVDV抗原阳性率为0%~100%,平均阳性率为55%(55/100);对相应样本的BVDV抗原与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抗原~+/抗体~+牛占40%(40/100),抗原~+/抗体~-牛占15%(15/100),抗原~-/抗体~-牛占35%(35/100),抗原~-/抗体~+牛占10%(10/100);基因分型结果显示,BVDV-Ⅰ型占11%(6/55),BVDV-Ⅱ型为78%(43/55),Ⅰ型与Ⅱ型混合感染占11%(6/55),未发现BVDV-Ⅲ型。研究表明,BVDV和BHV-Ⅰ在江苏省主要规模奶牛场普遍流行,但不同地区、不同牛场的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牛场均能检测出抗原~+/抗体~-的持续感染牛,BVDV含基因Ⅰ、Ⅱ型,但主要以Ⅱ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4.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coli. STEC)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类水样腹泻、岀血性肠炎等轻度肠不适,严重时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甚至死亡。有研究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估计感染致病型STEC造成超过2800000例人类急性疾病,死亡230例[1].鉴于STEC对全球公共安全的重要影响,对其高效检测和鉴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肠炎沙门菌IDH编码基因icdA缺失突变株c50336ΔicdA,对其进行生长和生化特性检测,并通过体外模拟应激试验、药敏试验、生物被膜检测、抗蛋清杀伤、胞内存活和动物感染实验,分析icdA基因在肠炎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icdA基因缺失不影响肠炎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在热应激(42℃)、酸应激(pH3.5)和高渗应激(NaCl2.4mol/L)条件下其存活率也未出现显著变化,但icdA基因缺失能够显著降低肠炎沙门菌对碱、低渗透压和过氧化氢应激的抵御能力,降低肠炎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该基因缺失能够降低肠炎沙门菌对蛋清杀伤的防御能力、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对小鼠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icdA基因参与肠炎沙门菌的抗应激能力、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抗蛋清杀伤能力,从而影响细菌的毒力。本研究为肠炎沙门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6.
鞭毛是位于细菌表面的长螺旋形可旋转附属物,长约10μm,主要与细菌的运动有关。鞭毛的驱动力是许多细菌病原体的重要毒力特征,并且是建立感染所必需的。感染发生后,鞭毛有利于细菌到达侵入部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一般周身鞭毛,具有运动性。鞭毛蛋白,又称为H抗原,是大肠杆菌分类的重要表面抗原。本文对大肠杆菌鞭毛的结构、功能和H抗原分型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7.
非编码小RNA(small non-coding RNA,sRNA)是一类基因组中被转录但不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分子,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与蛋白质介导的调控系统不同,当细菌遇到不利的生长环境时,sRNA介导的调控可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应答。沙门菌RyhB-1和RyhB-2是两种相似性较高的s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在调控因子作用下共同或单独调控靶基因表达。铁匮乏时,RyhB-1和RyhB-2可促进沙门菌摄取铁元素、限制胞内非必需含铁蛋白生成以及加快铁硫蛋白的储存,是沙门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铁稳态的主要元件。此外,当沙门菌遭遇氧化应激、缺氧或酸性环境等不利环境胁迫时,RyhB可分别控制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平衡硝酸盐等无机物稳态、调节细菌运动性以及沙门菌毒力等应对环境变化。本文就沙门菌RyhB生理特征及其调控机制和功能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沙门菌RyhB的研究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68.
为了调查诸城地区某水貂养殖场粪便源大肠杆菌的表观及其分子特征,采集某个水貂养殖场的水貂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鉴定;使用PCR检测耐药基因以及Ⅰ整合子基因盒的携带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来分析菌株的克隆关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相同克隆群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自82份水貂粪便样品分离到62株大肠杆菌,分离率75.6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P和TET的耐药率超过90%,多重耐药菌株(MDR)占比为85.48%。PCR检测到5类耐药基因的存在,qnrS检出率最高,为61.29%(38/62);aaC2、aaC4、sul1和aac(6')-Ib-cr耐药基因与菌株产生相应的耐药抗性存在一致性(P<0.01)。分离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域的优势结构为dfrA27-aadA2-qnrA。鉴定出致病性血清型的存在,且对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性,优势血清型为O104:H4。分离株中存在33个STs,ST46为优势STs(16.13%),具有3个主要克隆群,依次为CC10、CC46和CC176;与致病性相关菌株的STs和人源大肠杆菌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本研究表明,养殖场的水貂受到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相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表观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9.
为获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CE129 Ⅵ型的hcp1、hcp2基因缺失株,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APEC野生株CE129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hcp1和hcp2基因进行敲除,获得hcp1、hcp2基因单缺失株CE129△hcp1、CE129△hcp2和双缺失株CE129△hcp1△hcp2。将hcp1、hcp2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和pACYC184中,构建相应的基因回补株CE129△hcp1/phcp1、CE129△hcp2/phcp2和CE129△hcp1△hcp22/phcp1phcp2。通过PCR特异性检测和基因测序显示,上述突变株与回补株均成功构建,且均能够稳定遗传。上述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成功构建,有助于深入了解APEC CE129菌株T6S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APEC的致病机理及其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0.
Rep蛋白在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将MDPV的Rep1基因克隆入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在IPTG诱导下成功表达了分子量约为82 ku的目的蛋白,菌体分析表明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存在。将重组蛋白切胶免疫ICR小鼠,制备了针对Rep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Rep1多克隆抗体能与鹅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的MDPV特异性发生反应,免疫印迹试验则显示Rep1多克隆抗体能够在MDPV感染的GEF中识别出两条蛋白条带Rep1和Rep2。结果表明制备的Rep1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反应特异性,为深入研究Rep蛋白在MDPV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