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t\t\t\t目的\t\t\t\t\t针对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PKM-1品种内高度杂合、种性容易退化的问题,拟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实现品种内纯合。\t\t\t\t\t\t\t\t\t\t\t\t\t\t\t\t\t\t方法\t\t\t\t\t基本培养基MS添加激素2,4-D和NAA,诱导多油辣木PKM-1花药愈伤组织,对花药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以及添加6-BA、KT和NAA分化植株。\t\t\t\t\t\t\t\t\t\t\t\t\t结果\t\t\t\t\tPKM-1花药愈伤组织形成与2,4-D密切相关,2.0 mg/L时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6.0%;NAA诱导花药愈伤组织,效果不明显。秋水仙素和处理时间对辣木花药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具有剂量效应,0.6% 秋水仙素处理72 h和0.8%秋水仙素处理48 h获得相同加倍效率,二倍体诱导率达60%。没有添加秋水仙素的对照,也形成少量二倍体愈伤组织,说明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存在一定比例的自然加倍。添加不同浓度6-BA、KT和NAA,诱导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分化,但均未分化出胚状体。\t\t\t\t\t\t\t\t\t\t\t\t\t结论\t\t\t\t\t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多油辣木PKM-1花药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技术体系,但分化完整植株有待进一步研究。\t\t\t\t  相似文献   
2.
合理栽培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单产创世界纪录的高原杂交粳稻榆杂29为对象,进行了3因素(肥力、密度和基本苗数)5水平栽培试验,共12个处理,36个小区.分析了榆杂29穗颈稻瘟发病程度与肥力水平、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数的关系.结果显示个别处理(处理水平12),重复(8,16,36)间穗颈稻瘟病情指数DSI(disease severity index)(3.8,16.7,4.9)相差2~3倍,揭示存在穗颈稻瘟发病中心.统计分析表明榆杂29穗颈稻瘟病情指数(Y)与所试验的肥力水平相关性不显著;与栽插密度(X1)和基本苗数(X2)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Y=1.023357+0.514596 X1 X2.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PKM-1品种内高度杂合、种性容易退化的问题,拟通过花药培养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实现品种内纯合。【方法】基本培养基MS添加激素2,4-D和NAA,诱导多油辣木PKM-1花药愈伤组织,对花药愈伤组织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以及添加6-BA、KT和NAA分化植株。【结果】PKM-1花药愈伤组织形成与2,4-D密切相关,2.0 mg/L时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6.0%;NAA诱导花药愈伤组织,效果不明显。秋水仙素和处理时间对辣木花药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具有剂量效应,0.6%秋水仙素处理72 h和0.8%秋水仙素处理48 h获得相同加倍效率,二倍体诱导率达60%。没有添加秋水仙素的对照,也形成少量二倍体愈伤组织,说明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存在一定比例的自然加倍。添加不同浓度6-BA、KT和NAA,诱导辣木花药愈伤组织分化,但均未分化出胚状体。【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多油辣木PKM-1花药培养获得愈伤组织的技术体系,但分化完整植株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原粳稻子预44抗稻瘟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高感稻瘟病的低海拔粳稻江南香糯与高抗稻瘟病的高原粳稻子预44作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F2、BC1F1和以F2单粒传构建的、由276个株系组成的F7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对两亲本江南香糯和子预44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F2和BC1F1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B13和ZE1的抗性都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F7群体的266个有效株系作为定位群体,将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1的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206间遗传距离为0 cM的位置,暂定名为Pi zy(t)。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子预44中的抗性基因用于水稻抗病育种及该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辣木瑙螟幼虫最佳的分龄指标及幼虫虫龄数,为辣木瑙螟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对辣木瑙螟幼虫头壳宽、体长和体宽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通过Dyar定律推断其龄数,并通过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分龄的合理性.[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1~5龄幼虫的头壳宽平均值分别为0.25、0.40、0.63、0.92和1.30 mm,体长平均值分别为2.09、3.69、6.10、10.09和12.93 mm,体宽平均值分别为0.34、0.57、0.94、1.33和1.92 mm.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头壳宽与虫龄间的三次和二次线性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999),头壳宽与虫龄间指数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955)较高,拟合程度均较好.28℃下辣木瑙螟幼虫历期为10~13 d.[结论]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头壳宽为辣木瑙螟幼虫虫龄判定的最佳指标,体长和体宽不适合用于辣木瑙螟幼虫虫龄的判定,其行为、体色和刚毛可为虫龄的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植物筛选标记基因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相春  程在全  曾千春  罗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290-13291,13365
筛选标记基因在植物遗传转化中担负着区分转化体和非转化体的重要作用。合适的筛选标记基因及其相应的筛选剂是植物转基因成功的关键。综述了迄今为止人们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使用过的主要筛选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8.
旨在优化‘紫加1号’嫩茎叶花色苷提取工艺,并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紫加1号’嫩茎叶花色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花色苷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提取‘紫加1号’花色苷的最佳工艺。通过水杨酸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DPPH法对‘紫加1号’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花色苷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2.5 h、料液比为1:100 g/mL、乙醇浓度为55%、提取2次,此条件下得率为62.34 mg/100g,接近实际值56.23 mg/100g,说明结果准确可靠。同时,‘紫加1号’花色苷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基自由基(O2-·)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488 mg/mL、0.764 mg/mL和0.032 mg/mL。该法能够有效提取‘紫加1号’嫩茎叶花色苷,且获得的花色苷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柱隔孢属的分类研究Ⅳ.石竹科上一新记录种及蓼科上的已知种TaxonomyStudyofRamulariainChinaⅣ.ANewRecordonCaryophyllaceaeandKnownSpeciesofRan1ulariaonPolygo...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我国柱隔孢属Ramularia的3个新记录种,即不等柱隔孢R.dispar Davis,克里柱隔孢R.kriegeniana Bres和透明柱隔孢R.lucidae Davis,它们分别寄生于紫茎泽兰、大车前和杨柳叶片引起斑点病.标本存云南农业大学植病研究室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