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25篇
  32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抛秧栽培双季稻立苗和生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机械化稻草切碎全量还田条件下抛栽水稻的快速立苗,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设稻草全量还田和稻草不还田)以及在稻草全量还田条件下秧龄(早稻设25、30 d,晚稻设20、25、30 d)、抛栽方式(设点抛和人工撒抛)、耕作方式(设机械深耕和机械旋耕)对早、晚稻抛栽立苗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不利于晚稻立苗及根系生长,但对早稻影响较小;晚稻稻草全量还田的秧苗立苗时间比稻草不还田至少延长2 d;抛栽2 d后单株根质量大于稻草不还田;抛栽4 d后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叶面积、黄叶比低于稻草不还田处理。相同耕作与抛栽方式下,秧龄越短水稻立苗和根系生长越快,早稻30 d秧龄秧苗立苗时间比25 d至少长2 d;晚稻30 d秧苗立苗时间比20 d秧苗至少长3 d,比25 d秧苗至少长1 d。相同耕作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早、晚稻点抛后的立苗角度、立苗比例均大于撒抛,且早稻点抛立苗时间比撒抛至少缩短2 d,晚稻至少缩短1 d。相同抛栽方式及秧龄条件下,晚稻深耕立苗时间比旋耕短、根系数量比旋耕多;早、晚稻深耕秧苗的叶面积指数大于旋耕。生产上,在稻草全量还田时,早稻秧龄宜为25 d,晚稻秧龄宜为20~25 d,采用点抛及深耕的方式有利于抛栽稻立苗及生长。  相似文献   
122.
土壤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土壤肥力是红壤性稻田水稻丰产的基础。明确不同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红壤性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质地相似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以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代表土壤肥力的高低),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力水平(F_L、F_M和F_H分别代表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其低、中、高肥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9、29.6、38.9 g·kg~(-1))和氮肥水平(N_0、N_(150)和N_(225)分别代表施氮量为0、150和225 kg·hm~(-2),共9个试验处理,分别为F_LN_0、F_LN_(150)、F_LN_(225)、F_MN_0、F_MN_(150)、F_MN_(225)、F_HN_0、F_HN_(150)和F_HN_(225))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及其去向的影响。【结果】提升土壤肥力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和总吸氮量。与N_0相比,F_L、F_M和F_H在N_(150)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63%、40%、17%,而在N_(225)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89%、55%和23%。在中、低肥力土壤上,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F_HN_(150)和F_HN_(225)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15)N示踪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植株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水稻植株总吸氮量中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来自肥料氮素的比例则随之降低。增施氮肥会增加水稻吸收肥料氮素的比例,降低其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F_L、F_M和F_H土壤水稻的平均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2%、48%和52%,平均氮肥残留率分别为20%、23%和28%,平均氮肥损失率分别为38%、29%和20%。F_LN_(225)氮肥回收率显著高于F_LN_(150),F_M两个施氮量氮肥回收率无显著差异,而F_HN_(225)的氮肥回收率显著低于F_HN_(150)。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固定态铵的含量。【结论】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水稻产量以及化肥氮的回收率和残留率,而降低氮肥损失率。在低肥力土壤上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氮肥回收率;而在高肥力土壤上适当降低施氮量在保证较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降低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123.
为探明双季直播条件下不同早晚稻搭配对生育特性、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3个早稻品种(柒两优2012、潭两优83、湘早籼45号),2个晚稻品种(甬优1538、泰优398)为试验材料,设置早籼晚粳(M1):柒两优2012—甬优1538;早籼晚籼(早晚兼用,M2):柒两优2012—柒两优2012;早籼晚籼(早晚不兼用,M3):潭两优83—泰优398,并以双季兼用常规籼稻湘早籼45号为对照(CK),分析不同早晚稻双季直播的周年生育期、群体质量、产量构成、周年产量、稻米品质与稻米淀粉RVA特征谱。结果表明,不同搭配模式的晚稻均安全齐穗,周年生育期以M1最长(222 d),较CK延长了16 d;周年总产量M1最高(14.82 t·hm-2),较CK增产1.56 t·hm-2,增产率为11.76%;其次是M2,周年总产量为14.29 t·hm-2,较CK增产1.03 t·hm-2,增产率为7.77%;M3周年总产量比CK增加了5.28%。对双季直播不同搭配模式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特征分析表明,周年产量较高的搭配模式具有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孕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大,早晚稻穗大、结实率和日产量高等特点。M1、M2和M3的晚稻稻米品质及稻米淀粉RVA特征谱优于CK,而早稻无明显差异。总体而言,M1搭配模式在保证周年产量的前提下,稻米品质优于其他搭配。本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生姜茎尖脱毒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姜茎尖为外植体进行培养,筛选诱导愈伤组织和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消毒时间对茎尖成活率影响很大,以0.1%HgCl2消毒10 min最为有效。不同的激素配比对生姜试管苗再生诱导有明显影响,诱导茎尖愈伤组织生长及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2.0 mg/L+NAA0.1 mg/L,丛生芽继代培养增殖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BA2.5mg/L+NAA0.1 mg/L+KT1.0 mg/L。  相似文献   
125.
为探究抽穗扬花期低温胁迫对不同晚稻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2个耐冷品种(岳优27、昌粳225)和2个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黄华占)为试验材料,于抽穗扬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处理,分析其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等。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花粉活力均降低,除过氧化氢酶(CAT)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及可溶性蛋白(SP)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SP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低温胁迫也会影响稻米品质及稻米RVA值,具体表现为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晚稻品种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增加,直链淀粉与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降低,冷胶黏度、回复值和消减值逐渐升高。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P含量较高,MDA含量较低;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幅度较小,花粉活性降低幅度也较小,其中在第5天昌粳225降幅最小,为4.38%;稻米品质中精米率、垩白粒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小,而垩白度增加幅度较大,RVA谱中峰值黏度降低幅度较大,热浆黏度反应较慢,而冷胶黏度和回复值较先达到最大值,崩解值和消解值的变化幅度较小。综上,耐冷品种岳优27和昌粳225抽穗扬花期相较于冷敏感品种泰丰优208和黄华占表现出较强耐受低温胁迫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抽穗扬花期耐低温双季晚稻的选育与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6.
为探究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相互作用对机直播双季稻(Oryza sativa L.)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18—2019以优质稻柒两优2012与美香占2号为材料进行试验,设4个施氮量(早稻分别为0、120、150、180 kg·hm-2,晚稻分别为0、120、165、210 kg·hm-2,早、晚稻均以N0、N1、N2、N3表示)与3个机直播密度(早稻分别为86、143、200 粒·m-2,晚稻分别为57、114、172粒·m-2,早、晚稻均以S1、S2、S3 表示)分析双季稻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与增密促进双季稻增产,早、晚稻分别在N3和N2时产量最高,较N1增产11.41%~12.32%和8.58%~9.21%;早稻S2与S3分别较S1增产8.71%~10.38%和8.33%~10.89%,晚稻增产6.33%~8.11%和6.78%~8.56%;早稻N2S2与N3S2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与增密的增产因素是机直播双季稻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素积累量,在分蘖期具备碳、氮物质积累优势。机直播双季稻中,N2S2的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较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因此,机直播早、晚稻的施氮量与直播密度组合分别为150 kg·hm-2与143粒·m-2处理、165 kg·hm-2与114粒·m-2处理时,可以达到增产与氮高效协同。本研究为机直播双季稻密植与优化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7.
以夏天无块茎、芽及叶柄作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夏天无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摸索夏天无组培快繁的条件.结果表明:(1)对夏天无块茎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的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是1/2 MS +6-BA(2 mg/L)+NAA(1 mg/L);平均诱导率达59.38%,形成愈伤组织的时间约20d,但后期愈伤组织未分化出芽.(2)对夏天无的芽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研究表明,效果较好的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是1/2 MS +6-BA(3.5 mg/L)+ NAA(0.1 mg/L);平均诱导率为100%,愈伤组织7d左右形成,且后期大多分化出芽.(3)对夏天无叶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较好的激素种类及浓度配比是1/2 MS +6-BA(3 mg/L) +2,4-D(2 mg/L);平均诱导率仅为13.89%,且后期愈伤组织未能分化成芽.  相似文献   
128.
为探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最佳防除时期,本试验以杂交稻柒两优2012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与播后2叶1心前除草(C1)、2叶1心至3叶1心除草(C2)、全生育期除草(C3)及全生育期不除草(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直播和湿直播相比,旱直播方式可显著提高早籼稻出苗率,且土壤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而水直播和湿直播方式下水莎草、鸭舌草等水生性杂草发生严重;在播后3~29 d左右,旱直播方式下杂草发生相对较严重,但在播后43 d杂草发生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处理;对于水稻全生育期来说,旱直播杂草发生密度总体下降12.57%~15.72%,且杂草生物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鲜、干重分别平均下降65.83%、57.45%及69.73%、59.04%。相关分析表明,杂草生物量与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播后15~22 d杂草的发生对早籼稻产量降低影响显著。与CK相比,各杂草防除处理均显著提高早籼稻产量,表现为C3>C1>C2>CK,增产17.91%~31.21%,且C1是杂草防除的最佳时期,其中旱直播增产效应高于湿直播和水直播处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总体来说,不同直播方式杂草发生因生育期而异,旱直播有利于降低直播田杂草发生量,且在播后至2叶1心期前防除杂草利于水稻增产增效,其中旱直播方式明显。  相似文献   
129.
化肥氮的残留及其分布对后季作物氮素供给和氮素损失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在田间试验中设置15N标记微区,在相同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明确低有机质、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红壤性稻田化肥氮的残留量及其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与低有机质土壤相比,中有机质和高有机质土壤大团聚体(0.25~  相似文献   
130.
为探究南方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后效,对比分析了当年新施用生物炭(施用量分别为0、20和40 t·hm-2,以B0、B20、B40表示)和前2年施用生物炭(施用量与B20、B40相同,分别以Y2B20、Y2B40表示)分别对双季稻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物炭及其后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