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533篇
农学   283篇
基础科学   210篇
  281篇
综合类   2283篇
农作物   331篇
水产渔业   252篇
畜牧兽医   1069篇
园艺   359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0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7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森林经营单位级的可持续经营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当前森林经营亟待研究的前沿课题.以广东韶关华溪国有林场为例,结合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生态状况调查,探讨森林生态功能上的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指出没有生态上的森林可持续,整个林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992.
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杂交中稻开花期受自然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相关性不显著。建立的基于经度(x1)和海拔(x3)预测水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的回归模型,F值为13.25**~13.56**,决定程度高达0.8688~0.8715。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2年在6个生态点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62~0.8641,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83%~1.18%,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x2、海拔:x3)预测≥35℃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好的生产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3.
降雨对江子河小流域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基于安徽大别山区江子河小流域2012—2019年自然降雨径流泥沙观测资料,探讨雨型对不同农作物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降雨因子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场次降雨中,径流量、土壤流失量随降雨场次变化规律较一致,红薯措施产流量及土壤流失量较大,茶叶措施最小。降雨分为3类:A型降雨(低频率、长历时、大雨量、高雨强)、B型降雨(高频率、短历时、小雨量、低雨强)、C型降雨(较低频率、较长历时、中等雨量、较高雨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表现为A型>C型>B型。降雨量对产流的影响程度最高,土壤流失量受PI、PI 60及降雨量和I 30的影响,I 60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程度偏低,小于11%。各农作物措施小区的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相关性显著且具有线性关系,土壤流失量的增速为红薯>桑树>茶叶>板栗>黄豆>油茶。研究结果可为坡面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安徽大别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广东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1984-2010年的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对全省20多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2010年,全省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稳定,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较为明显.全省不同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粤东地区偏低,平均含量比粤北低22%.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有机质变化趋势亦有差别,赤红壤和紫色土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分别只有13.0 g/kg和11.2 g/kg,占耕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水稻土近5年来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5 g/kg.对全省耕地有机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表明,优质农田的流失、种植模式的变化是影响全省耕地有机质含量整体水平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蔬菜上11种潜叶蝇的鉴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蔬菜上11种潜叶蝇的鉴别雷仲仁王音问锦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近年蔬菜上潜叶蝇为害日趋严重,几乎各种蔬菜包括叶菜、番茄、土豆、瓜类都被害,并造成毁产事例。为害蔬菜的潜叶蝇种类很多,不同虫种为害习性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同,有些为...  相似文献   
996.
黄红麻种子是黄红麻生产的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据了解,1985年黄红麻种子大大超过需要量,除供应1986年用种外,尚有大量剩余,其中大部分仍在农民手里。为了减少损失,不挫伤农民的繁种积极性,必须把这批麻种贮藏好,保证明年生产用种,这对黄红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经济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我们于1989~1991年。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2.67万公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亩产吨粮开发”研究。由于采用了相应的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配方施肥、适期套种、增施有机肥与适当增加密度等项配套栽培技术,使2.67万公顷夏玉米三年平均每公顷达8562.45kg。其中1989、1990、1991年依次平均为8269.2kg、8619.0kg、8799.0kg,比开发前三年平均每公顷增产1813.05kg,增产率26.86%。  相似文献   
998.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等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鲜穗采收期,穗长、双穗率、百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均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穗长(r=0.600 0**)。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双穗率>穗长>百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穗粗>株高。在完熟期,行粒数(r=0.504 2*)、穗粗(r=0.495 9*)与干子粒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子粒产量作用排序为行粒数>穗位高>穗粗>穗长>秃尖长。  相似文献   
999.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曾三省  任蕤  刘新芝 《玉米科学》1996,4(1):001-006
优良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配合力高、植株紧凑、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近二十年来,由黄早四组配的杂交种,经省市以上审定推广的就有42个,黄早四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亿亩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5千万亩以上,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它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我国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黄早四还是我国重要的种质材料,一大批黄早四衍生系及其杂交种育成。本文还讨论了优良地方种质的重新筛选改良,杂种优势模式和建立自交系发放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PC-GC/MS)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菠菜样品中55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盐析、PSA净化后,使用GPC-GC/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组分分离良好,在0.025、0.05及0.10 mg/kg 3个添加水平,55种农药的回收率在81.3%~106.2%,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0.3%;在0.01~0.5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 3;55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05~0.5μg/kg。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可满足对菠菜中55种农药残留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