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了提高生防菌株wswshg-10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ARTP)对其进行诱变选育。结果表明,最佳照射时间为120 s,此时菌株致死率为95.4%,单菌落变大的突变率为24.5%。经低温平板培养和抑菌活性测定,从19个大菌落的菌株中筛选出2株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出发菌株的突变菌株WM4和WM7,其低温(15℃)生长速度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4倍和2.09倍,平板抑菌活性分别较出发菌株高26.2%和29.8%。传代培养10代,2株突变菌株在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突变菌株WM7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温室防效为70.8%,比出发菌株高15.1%。本研究结果为适于低温地区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72.
为有效确定引起鸡痛风的病原,本试验建立了同时检测鸡星状病毒(CAstV)、禽肾炎病毒(AN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多重PCR方法。针对IBV的N基因、CAstV和ANV的ORF-1b基因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评估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后对临床痛风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多重PCR方法对3种病毒扩增产物的大小分别为1 600 bp(IBV)、794 bp(ANV)和350 bp(CAstV);该多重PCR检测禽马立克氏病毒、血清4型禽腺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和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均为阴性;病毒最低检测限IBV为1.96×10~2 copies/μL,ANV为2.10×10~2 copies/μL,CAstV为1.33×10~5copies/μL;多重PCR对临床病料的检测结果与单项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靠性,为临床鸡痛风的诊断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3.
盐分胁迫会对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产生影响,通过测定植物在盐分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是评估其对盐害耐受能力的方法之一。以3个实用桑树(Morus L.)品种的绿枝扦插盆栽苗及其离体叶片为材料,分别用300 mmol/L Na 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观察与测定3个品种的扦插苗在盐胁迫下的叶片形态、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盐胁迫处理后3个品种扦插苗叶片的失绿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大10、金10、育711号。测定盐胁迫处理后4 d 3个品种扦插苗根、皮、叶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3个品种的根、皮和叶中的脯氨酸(Pro)含量均升高,且育711号和金10的增幅显著高于大10;育711号的皮和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金10最低,而在根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是金10最高,大10最低;育711号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高于金10和大10,而大10根和皮中的SOD活性相对较低;育711号和金10根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大10,而大10叶中POD具有较高的活性;育711号根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幅显著高于金10和大10。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10扦插苗根和叶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较为稳定,叶圆片失绿程度最低,而育711号不同组织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据此评价3个桑树品种对盐害的耐受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大10、金10、育711号。 相似文献
74.
桑树扦插生根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内源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为发掘桑树扦插生根相关基因,为桑树扦插不定根的形成和调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采用桑品种育711号1年生硬枝为插穗,分别以传统愈伤组织生根技术和新的可诱导皮部生根的技术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PO1、PPO2、PPO3、HSP83A、ILL5、GH3.1、SAUR2、Cacybp、ANT1 9个基因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2种生根形式生根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扦插生根的不同发育阶段,9个基因在皮部生根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愈伤组织生根处理组和对照组,且各个基因表达量在不同形式的生根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不定根的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丰富桑树甚至其他林木扦插生根机制的内容,并可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实用的桑树扦插技术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从薄皮甜瓜体表分离筛选对引起薄皮甜瓜采后病害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确定分类地位,为薄皮甜瓜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高效菌株.[方法]采用活体生测的方法从甜瓜瓜表筛选生防菌株,利用非寄养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试剂盒(比色法)API 20 NE自动鉴定系统测定菌株C3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从甜瓜表面分离筛选出2株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防治效果达80%以上的生防菌株C3、B3;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菌株C3对引起采后病害的2种病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能力均优于B3;菌株C3对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的抑菌效果较好,达到67.7%;对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抑菌率次之,为27.9%;应用API 20 NE系统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将菌株C3初步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结论]从甜瓜表面分离筛选获得1株生防菌株C3,该菌株对引起薄皮甜瓜采摘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并初步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 相似文献
77.
78.
许多奶牛产后发生胎衣不下、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生殖道疾病,主要原因是分娩后产道受损及子宫内膜表层自然损伤等导致的子宫内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是子宫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子宫内感染的主要防线,产后中性粒细胞迅速流入子宫可以避免胎衣不下及子宫内膜炎等临床疾病。葡萄糖供应、低钙血症、酮症和炎性细胞因子丰度变化都会影响子宫的免疫状态,有效调节免疫反应以预防子宫疾病有利于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降低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几率。论文综述了影响先天免疫、生殖道炎症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探讨了围产期奶牛免疫功能调节的有效治疗方法,可为围产期奶牛产后生殖道疾病预防和科学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薰衣草基因转化直接分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国孟士德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 cv. Munstead)的下胚轴和子叶为研究材料,通过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建立了薰衣草基因转化的直接分化受体系统.结果表明:下胚轴的不定芽分化能力比子叶更强,在IAA 0.1 mg·L-1 6-BA 1.0 mg·L-1条件下,10 d苗龄的下胚轴的出愈率和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96.7%和36.7%;所得组培苗在1/2 MS基本培养基上生根率可达95%以上;确定了下胚轴适宜的抗生素筛选浓度,潮霉素的筛选浓度为10 mg·L-1,头孢霉素浓度为200 mg·L-1时即可有效抑制农杆菌的生长,同时又不会对薰衣草不定芽分化产生明显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