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19篇
  1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2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小麦新品种皖北96932系杂交选育而成,集高产、矮秆、优质于一体。介绍了该品种的生物学牧特性,产量表现和品质性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即提高播种质量,播期与基本苗的最佳配合途径,肥水调控和病虫草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92.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己成共识。本文以砂姜黑土面积较大的阜阳市为例,对其农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措施,以期为砂姜黑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
长期施肥砂姜黑土微生物学特征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安徽省杨柳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研究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HMNPK)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15.68~22.80倍),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二者分别于M、MNPK处理达最高值(30.50×10~5cfu/g和15.50×10~4 cfu/g);长期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单施化肥有利于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MNPK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最高,达119.74%但与M、HMNPK处理差异不明显,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幅达88.46%,显著高于M、HMNPK处理;长期单施化肥仅对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提增作用(38.87%)对微生物量氮作用不明显,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提增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转化酶活性,抑制磷酸酶活性,长期单施化肥的作用则相反。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9个生物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以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和转化酶为主要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以为真菌、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为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代表了与碳、氮和磷循环密切相关微生物影响因子。通过综合得分把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微生物生态划分为3个等级,一等包括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高氮),二等包括长期单施有机肥,三等为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结论】通过综合评价可得砂姜黑土的微生物生态状况在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最佳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的较差。  相似文献   
94.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超高产小麦的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规律,通过17个品种试验,分析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早期,超高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较常规品种低,但在成熟前10 d内,其灌浆速率较高,成熟前10 d两者灌浆速率分别为1.74,1.15 g·d-1(千粒)。年份间品种特性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不尽一致,小麦产量与面粉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参试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粉质仪质量数平均为99.0和99.8。  相似文献   
96.
淮北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与培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97.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462.62~540.85 kg/667 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 3.483X1 5.327X2 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98.
<正> 小麦的产量、品质及成本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想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之目的,在栽培上只有对某些人为可控因素加以协调与控制,而其理论依据是田间试验的结果。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给作物栽培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克服了传统的田间设计方法在考察的因素和水平数量上的某些局限,从而可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控。自1986年以来,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我们组织有关单位,按照统一方案,通过田间试验测得了一些参数,建立了以  相似文献   
99.
宿科808是淮北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小麦优良品种。该品种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丰产稳产性较好。本文以1988—1990年2年进行的密度、氮的2次饱和最优先设计试验为主体材料,结合近年来的高产栽培材料,分析宿科808亩产400公斤以上产量水平的主攻方向,确定其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指标,提出相该的栽培调控措施,为该品种的规范化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试验于1988~1990年在淮北杨柳实验基点进行两年。采用2因素2次饱和最优先设计,  相似文献   
100.
杨柳农科实验点始建于1981年,27年来,取得10多项农业科技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7篇,试验示范推广多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为淮北及安徽农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27年来,杨柳点的基本做法是:增加投入搭平台,寻求依托引人才,申报项目求支持,创新机制闯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