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34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生物质炭对水稻土中脱氢酶活性和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添加生物质炭对淹水稻田体系脱氢酶活性及土水界面铁还原过程的影响,选择2种不同地区水稻土,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试验方法,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生物质炭后泥浆培养体系中脱氢酶活性、pH以及Fe(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能够提高水稻土厌氧培养体系的脱氢酶活性,促进微生物铁还原进程。脱氢酶活性和铁还原能力随着生物质炭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处理中,2种水稻土脱氢酶活性最大分别为3.13,2.60μg/(ml·g·min),Fe(Ⅱ)累积量最高分别为8.07,7.44mg/g;通过添加生物质炭,2种水稻土培养体系脱氢酶活性最大分别达4.35,4.18μg/(ml·g·min)、Fe(Ⅱ)累积量最高分别为9.01,8.18mg/g。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水稻土初始pH与最大铁还原潜势及达到最大铁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呈极显著相关,表明生物质炭对铁还原过程的影响因土壤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脱氢酶活性、Fe(Ⅱ)累积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在培养过程中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2.
微生物铁还原处理铬矿渣初步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添加氧化铁、铬矿渣的模拟试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土壤中可浸提态的亚铁和铬(Ⅵ)浓度的变化。探讨了微生物铁还原对于铬渣中的六价铬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的异化还原过程对于铬矿渣中的六价铬成分能够完全还原,达到铬渣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苯系物作为唯一碳源对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土浸提液为接种液、人工合成的无定形氧化铁为唯一的电子受体、添加的苯系物(甲苯、苯胺、苯酚、苯甲酸)为唯一碳源,在适量无机N,P,K营养供给条件下,采用厌氧恒温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厌氧微生物对氧化铁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水稻土中提取的微生物可以利用苯系物作为唯一碳源,在厌氧降解的同时将电子转移给F e(Ⅲ),使其还原为F e(Ⅱ);利用不同苯系物的铁还原过程难易程度有所差异,铁还原率表现为苯甲酸最高(53.99%),甲苯最低(19.55%),利用苯系物的铁还原率均低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铁还原率(71.16%);不同浓度苯系物对氧化铁还原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苯系物浓度的增加其对氧化铁还原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苯系物则对氧化铁还原过程表现出抑制趋势;以2.0 mm o l/L苯系物作为碳源时,蒽醌-2,6二-磺酸盐(AQDS)可明显增加F e(Ⅱ)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54.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水—乙醇体系代替水体系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通过实验选择出20%~30%的乙醇溶液为适宜浓度范围,采用团粒百分率,团粒累积频率分布曲线,平均重量径和大于0.25mm团聚体总量等指标,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4个土样的湿筛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以现行水筛法对照。结果表明水—乙醇体系较水筛法能大大增加水稳性团粒数量,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及>0.25mm团粒总量也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55.
两种外源微生物对鸡粪高温堆肥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鸡粪和锯末在自动化高温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试验,并引入两种外源微生物:FM菌和EM菌,探讨了二对堆肥过程氮素保存和堆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菌对水溶性氨态氮的转化和水溶性有机氮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氮素保存有较好的效果。其中,FM菌对促进有机碳的分解、有机氮的形成和缩短堆肥时间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56.
对用比浊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有效硫过程中标准曲线的制作、浸提液的氧化脱色、比浊液的酸度等问题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与样品测定步骤相一致的方法绘制的标准曲线精度较高、重现性好;悬液酸度在0.088~0.400molL~(-1)H~+时,其吸光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7.
比色法测pH与电位法比较相差约0。3pH单位。离子强度的影响是比色法测定pH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依据西北黄土中8种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数据,通过计算黄土中离子强度校正系数,以消除离子强度的影响。在分析方法上采用了甲酚红双色指示剂,由双波长数据线性回归求pH值。  相似文献   
58.
采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计算方法,对东北地区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化肥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种植区间化肥投入差异较大;氮、磷肥用量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磷平衡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由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均由建国初期的亏缺转为盈余,赢余量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与80年代相比,2002年由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总氮平衡和总磷平衡进入水体环境的氮、磷负荷均有所增加,各省农田进入水体环境氮、磷负荷的升高幅度分别为:辽宁,氮负荷29%,磷负荷3%;吉林,氮负荷93%,磷负荷229%;黑龙江,氮负荷39%,磷负荷125%。果树蔬菜种植面积比例的增加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增加的原因之一,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随着辽河流域果树、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果树和蔬菜农田土壤养分过度累积对辽河水体面源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了陕西关中主要蔬菜产区设施栽培蔬菜的硝酸盐累积现状,探讨了施氮量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四地的新鲜大棚蔬菜硝酸盐污染严重,部分对硝酸盐敏感的蔬菜如萝卜、芹菜等硝酸盐含量超过无公害蔬菜卫生限量标准。施氮对蔬菜硝酸盐累积量的影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蔬菜可食部分的硝酸盐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0.
分析研究了土壤农化系目前存在的专业设置单一、服务面过窄,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提出了拓宽专业面、增设新专业、多种形式办学、提高教育质量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