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204篇
农学   278篇
基础科学   128篇
  207篇
综合类   1324篇
农作物   191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988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9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22.
水稻的分蘖数、株高、每株叶面积受氮肥影响较大,均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分蘖、株高受灌溉条件的影响不明显。总体上来说,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水稻的群体生长质量,但过高的氮肥并不表现为更利于水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3.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4.
土壤含水量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旱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因素和亩保苗株数、灌浆期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粗对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和正向的直接效应,百粒重和穗长对产量呈微弱的正相关,行粒数对产量有微弱的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产量有较高的负相关和负向的直接效应,株高、功能叶数、亩保苗与产量有较低的正相关。灌浆期比较抗旱品种是丰禾7号、绥玉7号和丰禾332品系;先玉335表现中度抗旱,龙单13、四单19表现出抗旱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5.
<正> 临朐县位于山东省鲁中山区北部,沂山主峰座落境内。全县有28个乡(镇),1040个行政村,88.25万人,总面积1835km~2,其中山区丘陵占87.3%。共有耕地5.2万hm~2,其中粮田4.27万hm~2。我县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1387km~2,年土壤流失量590多万t,是山东省的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 近几年来,我县大搞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系统开发,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防治,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52亿元,年均增长6.1%,粮食生产打破十多年来的徘徊局面,迈上了总产粮食3亿kg的新台阶,人均纯收入684元。治理改善水土流失面积248.1km~2,治山整地2.42万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85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9.2%,1992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吉林省粮食作物动态区划专家系统”课题为背景,首次从宏观尺度上在大农业信息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改变了以往农业专家系统偏重于局部的、微观尺度上的各单一种、养植专家系统的现状。系统采用常识推理模型和基于知识部件库专家系统结构,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Info)上,用面向对象技术完成了农业自然条件分区系统,给出了吉林省农业自然条件的分区及隶属程度,和以玉米为例的农作物品种配套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7.
本文对环状管网运行中仅开启一个出水口的水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计算出了特征长度系数、平均特征长度系数和最大特征长度系数,并将其排成数表供直接查用。同时计算出了双环管网平均和最大特征长度系数的回归方程,经比较,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简单、可靠,便于设计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8.
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其对作物氮吸收与产量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于2016—2017年稻季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设置常规翻耕与免耕两种耕作方式以及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法,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N2O排放、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但不影响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5%~18.2%和21.1%~38.6%。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量、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5%~45.5%和13.1%~29.5%。秸秆还田处理相对于不还田处理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6.7%~45.9%和9.0%~46.7%,水稻氮吸收量提高了12.5%~26.0%,产量增加了9.4%~12.6%。本文认为,虽然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但也促进了土壤N2O的排放,因此在评估保护性耕作稻田温室效应时应加强对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和土壤碳固定影响的长期监测,以期为发展低碳稻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9.
土壤是人类社会及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土壤盐渍化是土壤退化和土壤荒漠化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当今干旱区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第一障碍性问题。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研究是发展土壤监测研究及估算方法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盐渍化治理工作的好坏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采用1989年9月25日及2001年8月1日的遥感影像,通过计算盐分指数,得到盐分指数图像,进一步将盐分指数图像参与其它波段进行分类,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盐渍地动态变化状况和变化趋势,并对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盐渍地有所减少,轻、微盐渍地有所扩大,年均扩大率3.37%,中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都相应减少,而中度盐渍地减少较多,年均减少率分别为1.96%和1.09%;盐渍地时空变化是同时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虽然盐渍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干旱区盐渍化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0.
苦楝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苦楝(Melia azedarach)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农林上的杀虫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