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75篇
园艺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炒青绿茶加工中香气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拥军  施兆鹏 《茶叶科学》2001,21(2):124-129
采用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在制过程中炒青绿茶香气的变化规律。在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 ,香气的组分逐渐增加 ,而其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杀青和干燥是绿茶香气形成的两个关键工序 ,杀青是绿茶香气的雏型阶段 ,而干燥是绿茶香气的成型阶段。炒青绿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 :反_2_已烯_1_醇、 1_辛烯_3_醇、辛醇、已醇、庚醛、壬醛、顺_3_己烯丁酸酯、顺_3_己烯己酸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香叶醇、橙花叔醇、雪松醇、α_法尼烯、水杨酸甲酯、顺茉莉酮、 2 6_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酚、吲哚等  相似文献   
42.
茶鲜叶中键合态橙花醇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正竹  宛晓春  施兆鹏  夏涛 《茶叶科学》2003,23(1):77-78,81
业已证实,茶鲜叶中大量存在以单萜烯醇、芳香族醇和脂肪族醇为配基的b-樱草糖苷和β-葡萄糖苷,这些糖苷类物质水解后释放出的挥发性配基是乌龙茶和红茶花香、果香的重要来源之一[1]。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槠叶种茶树鲜叶中存在键合态的橙花醇[2],橙花醇具有青甜的橙花-玫瑰香,是茶叶香气组分之一。本文对槠叶种茶树鲜叶中键合态橙花醇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 1 研究方法 1.1 茶鲜叶中可能存在的键合态香气的酶解判断方法 槠叶种茶树(Cam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Zhuye)1芽2叶鲜叶,微波炉固定后,干燥磨碎。取25 g茶样用SDE (连续水…  相似文献   
43.
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同一样品用不同制备方法所得茉莉花香精油的差异,分别采用溶剂侵提法、SDE法和多孔树脂吸附法三种方法制备茉莉花净油、精油和头香,经GC、GC/MS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三种香精油组分数净油最多,精油其次,头香最少,组分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保留时间大于2.155的第Ⅲ区。所得香精油气品质以头香最佳,精油其次,净油最差。  相似文献   
44.
45.
本文简述了多组判别分析的基本思想;探讨了多组判别分析在茶叶色泽品质理化评判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多组判别分析法与其他多元分析法评定茶叶品质等级准确性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6.
从红茶中分离提纯出茶黄色素(以下简称TF),其最大吸收峰为363nm,TF在PH3-6缓冲液及在温度小于80℃时保温30imn至60min;在一定浓度Vc溶液和Na2SO3溶液中色泽均比较稳定;在很低浓0(0.05mol)的H2O2溶注保色泽就会明显变谈  相似文献   
47.
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现状与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茶叶深加工的类型、产品分类及茶叶深加工新技术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中国茶叶深加工的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8.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9.
研究了乌龙茶初制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可溶性糖、氨基酸、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多种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采用对“叶缘”和“叶心”分别测定的手段,阐明了乌龙茶滋味醇爽回甘、叶底绿叶红镶边、汤色橙黄明亮、外形条索壮实或“蜻蜓头”等品质特点形成的实质,为完善乌龙茶品质形成的理论和改进加工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0.
乌龙茶"岩韵"与"音韵"的感官体验及化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乌龙茶特殊“岩韵”与“音韵”的感官特征与物质特性,对8个代表性的闽北与闽南乌龙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对与味感相关的主要内含成分进行常规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闽北武夷岩茶茶多酚、儿茶素养总量、咖啡碱及酚/氨值较高,其岩韵韵浓而凝重;闽南铁观音茶游离氨基酸含量、酯型儿茶素占儿茶素总量之比较高,其音韵韵厚而幽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