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75篇
园艺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根据茯砖茶品质形成的机理,将诱发剂应用于茯砖茶发花中,通过感官审评和现代先进仪器检测,表明添加诱发剂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速“金花”的形成及茶叶中生化成分的转化,发花9天(比传统发花提前3天)就达到了发花工序的正常品质要求,从而证明应用诱发剂是缩短发花时间,优化茯砖茶品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测定,分析了黑茶初制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纤维素酶(CEL)、果胶酶(PEC)和蛋白酶(PR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传统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分泌了不同于鲜叶内源酶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胞外酶,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蛋白质和果胶的水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证明微生物酶促作用在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相似文献   
14.
夏茶苦涩味的形成与内质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夏绿茶生产中,由于苦涩味的大量形成,使茶叶品质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各季茶产量的比重,春茶约占41%,夏茶36%,秋茶23%,夏秋茶的比重大于春茶,因此,提高夏秋茶的品质,对发展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已连续进行两年,目的在于探索夏绿茶苦涩味形成的时期及其成因,以便从品种、栽培、制造等方面研究减轻苦涩味的可行性,为最终提高夏秋茶品质提供实施方  相似文献   
15.
茶叶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亿.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预计到2010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300万,居世界首位.糖尿病病程长,又易诱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当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虽然在降血糖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大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副作用.因此,寻找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天然降糖因子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茶叶防癌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茶叶防癌抗癌的有效成分,活怀、机理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对近10年来有关茶叶防癌抗癌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述,这将有利于开展此领域内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从茶叶进行防癌抗癌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速溶绿茶品质,改善产品的溶解性能,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对速溶绿茶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茶汤色差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浸提固形物的得率是第二次浸提的4—5倍,第一次浸提产品的茶汤色泽、感官品质,特别是溶解性方面均明显优于第二次浸提的.采用一次浸提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获得优质速溶绿茶产品.  相似文献   
18.
谈茶叶香气制备与保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历来在茶叶生产及科研工作中被人们所重视,但对香气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工作 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微量分析技术日臻完善以及茶叶香气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才开始的,茶叶香气提取分离是茶叶香气分析检测的基础,对分析检测结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不稳定、易发挥、而且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所以不得不采用一些特殊的制备技术,李名君和王华夫曾分别对茶叶香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同时蒸馏萃取法、顶空分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方法对促进我国茶叶香气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近年来对茶叶香气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茶叶香气制备及保存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红茶发酵中pH调控对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茶黄素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悬浮发酵模拟试验研究了酸处理调控红碎茶发酵.结果表明,发酵系统pH值与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7,p〈0.001;r=-0.864,p〈0.005),而与茶褐素(TB)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6,p〈0.005);TF形成主要受二羟基多酚氧化酶(DPPO)与三羟基多酚氧化酶(TPPO)相对活性影响;酸处理可促进PP向TF的有效转化,TF转化率比对照提高71.2%.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红茶发酵中pH调控提高TF含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并进行了抗酚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儿茶素(TC80)对发根农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90为25~100 μg/ml,这阐明了茶树中富含儿茶素等多酚类是制约农杆菌介导法对茶树进行遗传转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抗酚筛选获得的抗酚菌株R1000AP,其抗酚性提高10~40倍,其诱导茶树的发根频率提高46.5%(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