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2016-2017年试验证明,在果实干物质累积关键时期(坐果后45天-85天)使用100-400ppm浓度的亚硫酸氢钠喷施中华猕猴桃(金实1号、红实2号)叶面,每7-10天/次,连续使用3-5次后,对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基本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
"甬优15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2011年在金华婺城区示范种植,表现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高、米质优。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介绍了"甬优15号"在婺城区手插种植的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并总结出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细叶雷竹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90-4290
细叶雷竹具有笋期早、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笋用竹改良的优选竹种。介绍了细叶雷竹种竹移栽及抚育管理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4.
Ⅱ优54是中国水稻所以Ⅱ-32A与中恢05-54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晚籼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Ⅱ优54的特征特性,总结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5.
以杂交籼稻钱优1号为试材,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666.7m2施纯氮0、5、8、11、14、17 kg)和播种期(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666.7m2氮肥水平为14 kg时,钱优1号产量水平较高;钱优1号于6月20日播种可以获得高产,提前或者推迟播种都会引起减产。  相似文献   
46.
阐述了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的具体实践及其基本收效,认为提升公共机房的软硬件设备、网络以及学生等诸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共机房的使用功能与效率。  相似文献   
47.
对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进行不同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试验,探索其在低产田最佳的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结果表明,甬优9号在低产田667 m2氮肥用量以13~15 kg为宜,栽插密度应控制在1.3万~1.5万丛。  相似文献   
48.
以籼粳杂交晚稻浙优18和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木质素缓释肥不同用量及运筹方式对杂交晚稻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明确了木质素缓释肥适宜的施用量及运筹方式。结果表明,木质素缓释肥能显著提高晚稻成穗率,增加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浙优18木质素缓释肥用量在750~1 05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平衡,促进高产群体的形成,进而实现高产稳产。双季晚稻生产上施用木质素缓释肥可降低水稻安全齐穗风险,与等养分常规肥料相比,产量增加3.00%;木质素缓释肥施用450 kg/hm~2加适量分蘖肥的处理,在氮肥用量减少26.75%的情况下,仍能实现高产稳产,具有减氮、稳产和控污多重效果。  相似文献   
49.
两优0293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P88S与029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湖南省(湘审稻2006029)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6045)。该组合于2004年引入浙江省金华市试种,表现高产稳产,耐肥抗倒。介绍了两优0293在浙江金华的种植表现及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0.
不同移栽期对“Y两优689”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季杂交晚籼稻Y两优68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移栽期(水稻4叶、5叶、6叶、7叶、8叶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Y两优689产量随着叶龄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水稻4叶期移栽,Y两优689产量最高,其产量可以达到10231.8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