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9篇
综合类   14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水分胁迫下毛竹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分析水分胁迫对毛竹幼苗光合、荧光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1年生毛竹为试验材料,采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不同水分亏缺条件下毛竹幼苗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①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光系统PSⅡ反应中心活性减弱与光合速率降低一致,气孔限制及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或破坏是其净光合速率(Pn)降低的主要原因;②从无胁迫(NS)处理至重度胁迫(HS)处理,光饱和点(LSP)下降20.45%,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下降67.22%、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减少22.46%,有效荧光产量减少45.60%;③低度胁迫(LS)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NS处理提高17.81%,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先降低后升高;④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Fv/Fm变异系数均随胁迫处理程度加深而增大,Fo变异区间为18.182%~26.404%,Fm为16.321%~24.899%,Fv/Fm 为1.291%~33.932%。   相似文献   
52.
分析国内外和广东省鳗鱼产业发展概况,从生产、供需与价格情况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对广东鳗鱼产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广东省鳗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新形势下广东鳗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2008年度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业足广东省粮食产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广东水稻产量年均减少2.8%,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在水稻生产方面,由于良种没有良法配套,优质耕地的减少和小农经济的制约造成水稻单产持续下降并低于全国水平,年均减少2.09%;在稻米消费市场方面,广东省稻米自给率不足40%,2006年以来稻米价格持续上涨,于2008年7-8月达到最高点,经预测,2009年广东一级批发市场主要大米价格将维持一个波动下跌的态势,粳米很有可能跌至2600元/t以下,籼米很可维持能在2500-2600元/t左右;从经营效率来看,广东省水稻产业的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均一直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经预测,广东省2008~2010年每667 m2土地生产率预测值分别为:491.32、493.45、495.52 kg,每工日劳动生产率预测值分别为:62.7、66.3、74.6 kg,通过C-D生产甬数进行系数调整后,得出水稻产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5%.未来稳定种粮面积、全力支持良种推广和促进水稻产业产业化是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54.
万忠  张超  方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6):179-180
2010年,广东省水稻生产总体保持平稳,稻谷总产量小幅增加,单产创近年新高,稻米价格和生产成本都出现上升.产业发展仍存在粮食安全压力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机械化水平偏低、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深加工率低等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中心,支持粮价适当上涨,建立农民种粮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良...  相似文献   
55.
为了快速、灵敏地检测禁用药物环丙沙星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建立了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competitive indirect ELISA,ci-ELISA),并比较了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HPLC)在灵敏度、准确性和重现性等方法学参数上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经过浓缩、净化等前处理过程,ci-ELISA与HPLC的检测灵敏度分别可以达到10μg/kg和1μg/kg,回收率分别为79.28%~92.92%和86.27%~97.3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3.21%~8.88%和2.66%~5.52%。前者经济、高效,适合作为初筛方法大批量筛选样品;后者灵敏度、重现性更好,适于在实验室条件下作为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56.
紫竹4种栽培类型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大径紫竹、一年紫、二年紫和三年紫等4种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栽培类型的出笋和成竹过程,比较了它们的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紫竹4种栽培类型笋期为20~30天,其中大径紫竹出笋最早;高生长曲线基本为S形,高生长量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7.
紫竹多酚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多酚氧化酶基因(PPO)表达与紫竹组培苗褐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紫竹PPO基因的cDNA与DNA片段,将它命名为PnPPO。随后,研究了该基因在不同褐化程度紫竹组培苗中的表达情况。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所编码蛋白为酪氨酸酶(tyrosinase),其序列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水稻Oryza sativaPPO基因同源性很高,是PPO的同源序列。RT-PCR分析显示,在褐化严重的组培苗中PnPPO的表达量也较高。这说明PnPPO基因的表达与紫竹组培苗褐化存在紧密的联系。图4参15  相似文献   
58.
肌球蛋白轻链1基因(MYL1)的2个剪切体MLC1f及MLC3f在骨骼肌不同发育时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MYL1基因在猪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电子克隆、RT-PCR扩增及实时定量PCR方法克隆和鉴定了猪MYL1基因mRNA 5个选择性剪切体(MLC1f、MLC3f、MLC5f-A、MLC5f-B和MLC5f-C)。其中MLC5f-A、MLC5f-B和MLC5f-C是在猪背最长肌中鉴定到的MYL1基因的3个新转录本,目前在人、鼠等其它物种尚无这三种转录本的报道。结果表明,剪切体MLC3f在180日龄长白猪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剪切体MLC1f则是在90日龄蓝塘猪的表达量最高;剪切体MLC5f-A在蓝塘与长白猪中各发育时期的表达量都很低;除了剪切体MLC1f外,其余转录本的表达量均为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通过对MYL1基因不同选择性剪切体的鉴定,为其在骨骼肌不同发育阶段或组织类型特异性表达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该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9.
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对毛竹受雨雪冰冻灾害程度的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土壤深度、经营管理、竹林密度等因子与折断率、倒伏率、受损率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检验F>F0.01,P<0.01,偏回归系数(bi)均为显著或极显著,说明回归方程均有极显著意义。通过标准偏回归系数(b′i)检验自变量的主次关系,表明影响折断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海拔>土壤深度>坡位>坡度,海拔、坡度与折断率呈正相关,坡位、土壤深度与折断率呈负相关;影响倒伏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竹林密度>坡度>经营管理>土壤深度,坡度、经营管理与倒伏率呈正相关,竹林密度、土壤深度与倒伏率呈负相关;影响受损率的主导因子及各因子的主次关系为土壤深度>坡度>海拔>竹林密度>经营管理,海拔、坡度、经营管理与受损率呈正相关,竹林密度、土壤深度与受损率呈负相关。说明回归模型可用于毛竹折断率、倒伏率和受损率预测。  相似文献   
60.
日本花叶矢竹组织培养与叶色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叶矢竹是矢竹的一个栽培变种.该文以花叶矢竹的侧芽生长点为外植体,研究了单独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N-6-Benzyladenine,6-BA)、噻二唑苯基脲(Thidiazuron,TDZ)和玉米素(zeatin,ZT),BA与ZT相互组合,MS培养基与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交替培养对花叶矢竹试管苗增殖生长及叶色变异的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添加BA时促进试管苗侧芽增殖,新芽乳白色,叶片绿色条纹,而添加ZT的试管苗伸长生长良好;当BA与ZT相互作用时,以3 mg·L-1BA和3 mg·L-1ZT组合时芽增殖系数较大,且新苗生长良好;交替培养有利于新芽生长,且保持花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