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利用RAPD标记评价桃种间杂交一代群体的分离方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毛桃2-7(Prunus persica)、山桃白山碧桃(Prunus davidiana)以及两者的F_1代为试材,对RAPD标记的分离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在F_1代呈3种分离方式:孟德尔分离、偏离孟德尔分离规律、异常分离。3种分离位点出现的频率和数量分别为:80%、240,14%、42,6%、18。呈孟德尔分离的情况有:不分离、1:1分离和3:1分离,其中不分离的频率为64%。并对偏离孟德尔分离比例和异常分离的RAPD标记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可为该群体是否适合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进行评价及进一步利用该群体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2.
23.
58份桃种质资源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58份桃种植资源的抗寒特性,并从中筛选出抗寒性高的种质,以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其在4、-3、-6、-9、-12、-15、-18、-21、-24、-27、-30、-33℃ 12个低温处理下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求出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处理温度从4~-33℃,大多数桃种质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21℃时出现拐点。58份种质,其半致死温度主要集中在-25~-35℃。来源于高海拔地区的‘2010西藏17号’、‘2010西藏28号’、‘2010西藏32号’、‘2010西藏54号’,抗寒性整体低;来源于西北高旱地区的‘江村4号’、‘丁家坝青皮桃’及选育品种‘夏至早红’,抗寒性在所有测试种质中最高。对于大多数测试种质而言,-21℃可作为细胞膜开始受损伤的临界温度,-21~-30℃,细胞膜损伤程度加大,超过此范围,细胞膜损伤将不会被修复。通过抗寒性评价,筛选出3个高抗资源。 相似文献
24.
25.
26.
<正>2009年11月2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漯河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设施桃适宜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会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主持,由7 相似文献
27.
试验以2个桃品种(南方早红和大久保)1 a生幼树为试材,研究了光合年变化和落叶期早晚与营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桃6月份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在11:00,次峰在14:00—15:00;8月份光合速率曲线呈单峰,最高峰在13:00。日光合总量的季节变化也呈双峰,分别在5月和8月。4—8月南方早红单位面积月光合总量占年总量的94.15%,大于大久保同时期的比值。南方早红落叶晚于大久保,且抽生新梢能力强于大久保。因而,南方早红9—10月光合面积的增大对单株年光合总量增加的贡献略高于大久保。实验认为,南方早红4—8月高的光合能力和9—10月落叶期晚对其旺盛的营养生长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8.
29.
方伟超等 《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9,(3):56-57
探春是用迎春为母本.白山碧桃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培育成的观赏桃新品种。树姿较直立,节间较长.平均节间长度为2.3cm,1年生枝褐色。树势旺盛,枝条长,长果枝一般60~80cm,内膛细枝多。长果枝上布满花芽,多为复花芽,花芽起始节位为第1或第2节; 相似文献
30.
综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40多年来在桃低需冷量种质发掘、创新与利用方面的工作。(1)确立了桃需冷量的适宜评价模式,明确了我国不同生态型、不同品种群的桃品种需冷量分布范围,阐明了低需冷量种质的遗传特点和主要生物学特点,提出了利用降低品种需冷量、缩短童期、提高早期丰产性的育种理论。(2)首次收集、引进、发掘低需冷量桃优异种质30份;开发了500 h为分界线的需冷量分子鉴定标记,准确率92.2%;创新低需冷量、早熟优异种质3份;利用优异种质培育低、低中需冷量品种34个,其中鲜食品种29个,平均需冷量598 h,与原有主要栽培品种800~900 h比较,平均降低29.6%;观赏桃品种5个,平均需冷量500 h,比原有主栽品种降低48.1%。育成的品种在产业中应用,扩展了我国桃栽培南限,成为我国设施桃主要栽培品种。(3)系统研究了打破自然休眠进程的生理机制以及需冷量对桃设施栽培扣棚升温、果实成熟期、产量、连续结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成为我国落叶果树设施栽培的最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指导了设施促早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