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267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60篇
  69篇
综合类   616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444篇
园艺   213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露狄恩蚜小蜂Encarsia lutea (Mas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标记COI和28S对河北田间采集的寄生蜂进行了鉴定,确认为露狄恩蚜小蜂。明确该蜂的生殖方式为孤雌产雄、两性产雌;寄主关系为雌雄蜂异律发育,是兼性自复寄生蜂,雌性卵和幼期寄生于初级寄主,即烟粉虱若虫,雄性卵和幼期寄生于次级寄主,即烟粉虱若虫体内的本种或异种寄生蜂幼虫。在温度26℃、相对湿度65%、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开展了该蜂的个体发育和繁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雌、雄蜂卵-幼虫、预蛹-蛹以及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8.4 d、6.8 d、15.1 d和6.9 d、8.0 d、14.9 d;雌蜂的平均寿命为15.0 d,单次交配后雌蜂的平均繁殖量为50.0粒,性比严重偏雄,雄占比87.4%。上述相关结果可为研究异律复寄生蜂生物防治效益提供参考,并为该蜂的后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介绍了K41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等。  相似文献   
43.
冬绿肥覆盖翻压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华北地区冬闲田生态问题以及为绿肥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二月兰、毛叶苕子和黑麦草3种冬绿肥,以冬闲为对照,进行了9 a连续定位试验。在冬绿肥翻压前采集植物和翻压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植株生物量、养分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土壤全氮、土壤硝态氮、土壤铵态氮含量等,研究3种不同冬绿肥生物量及覆盖翻压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月兰和黑麦草的生物量显著高于毛叶苕子,分别高出48.17%和40.85%;二月兰和毛叶苕子植株全磷及全钾含量高于黑麦草。3种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冬闲,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毛叶苕子处理最高,为13.97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以二月兰处理最高,为164.13μg/g。与冬闲相比,3种绿肥翻压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氮含量。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处理的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均为最高,分别比冬闲提高了26.50%、150.97%、52.92%、83.32%。因此,种植绿肥不仅能充分利用大面积的冬闲田,增加土壤冬季覆盖面积,还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等,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4.
通过分析陕西猕猴桃自身的生理特性,并结合陕西周至县猕猴桃的包装形式及运输环境,找出猕猴桃运输损坏的原因,提出猕猴桃合理的运输方案,为快递企业生鲜水果的运输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干旱胁迫对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根系构型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基于单播和混播不同播种方式,分别设置田间持水量的80%(W1)、65%(W2)、50%(W3)、35%(W4)和20%(W5)5个水分梯度,研究了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根系构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单播蒙古冰草在W1和W4水分处理下具有较高的根长、根表面积,混播蒙古冰草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呈增加趋势,以W5处理的4582.84 cm/g和521.85 cm2/g最高;播种方式主要影响蒙古冰草的根长、比根长和分形维数。沙生冰草的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根体积及单株根系生物量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单播方式下以W2处理较高;在同一水分梯度下,各指标均呈现出混播显著高于单播。在W1、W4和W5水分处理下,混播蒙古冰草的相对竞争强度修正指数(CRCI)均为正值,分别为0.05、0.02和0.35;而沙生冰草在各水分梯度下的CRCI均为负值,表现出混播对沙生冰草生长的促进效应。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混播提高了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的抗逆性能;沙生冰草比蒙古冰草具有更强...  相似文献   
46.
<正>病例:在无锡龙寺生态园内养鱼、供应游客垂钓的黄师傅讲述,"最近半个月鲫鱼出现大面积出血死亡,且死亡量每天大概在六七百斤,用了几种药后没什么效果"。经询问水质情况后得知水是从山上渗下来的,水质没问题。之后我们对病鱼进行观察,发现体表有严重的出血,黏液很多,肛门红肿,鳃盖局部充血。随后我们取了少量病变部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未发现寄生虫,但发现了很多细菌,初步判断是细菌性出  相似文献   
47.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口虾蛄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5年5月在汕尾红海湾海域采集的口虾蛄及其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口虾蛄的δ~(13)C值为–18.1‰~–16.3‰,δ~(15)N值为10.9‰~13.5‰,平均值分别为–17.1‰±0.5‰和12.7‰±0.7‰。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口虾蛄的食物来源较多。口虾蛄的食物主要由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桡足类组成。其中,贝类为口虾蛄的主要食物,平均贡献率为38.6%;其次为蟹类和桡足类,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2.9%和16.0%;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13.6%;鱼类的平均贡献率最低,仅为8.9%。根据δ~(15)N值及营养级的计算公式得出,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01±0.22,在其5类食物中,桡足类的营养级最低,仅为1.77±0.12;其次为贝类;蟹类和虾类的营养级分别为2.78±0.21和2.89±0.16;鱼类的最高,为2.98±0.15;它们的营养级均低于口虾蛄。此外相关分析显示,口虾蛄的δ~(15)N值与其个体体质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大小的口虾蛄营养级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8.
在覆膜直播的高密度水平下,对撒播、条播、条播和点播3种播种方式的制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4~12万苗/667m^2的范围内,撒播和条番的制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撒播的产量最高。而点播方式的制种产量以8万苗/667m^2的最高,12万苗/667m^2的产量反而下降。这说明采用撒播方式能有效地发挥覆膜直播密植的增产潜力,覆膜直播下的高密度撒 播可作为今后两系而下降。这说明采用撒播方式能  相似文献   
49.
为培育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将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NG1-65、NG1-92和NG1-95(A1B1)分别与可亲和的野生型单核菌株DG1-29(A2B2)杂交得到3株杂交菌株SGN1、SGN2和SGN3,通过栽培试验获得这3株双核体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孢子后通过涂布于选择培养基和镜检获得206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从中随机选取30株单核体菌株,通过单单杂交得到38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结果表明,这些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在不含尿嘧啶添加物的基本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菌株,在添加尿嘧啶的PDAU培养基上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正常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开展金针菇杂交育种、菌种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0.
秸秆还田对麦粱两熟农田土壤团聚体特征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冬小麦—夏高粱种植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两熟制系统,是山西省杂粮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为阐明该种植系统农田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对秸秆还田量的短期响应,试验基于麦粱种植系统,分析了不还田(CK)、半量还田(HR)和全量还田(WR)对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和稳定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能够显著降低0—30 cm土层 > 10 mm和 < 0.25 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0.25~2 mm各亚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p < 0.05);全量秸秆还田后较半量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特征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但对10—20,20—30 cm土层改善效果逐渐减弱;全量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和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2%,23.0%和5.3%,并显著提升了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和大团聚体(> 0.25 mm)含量,降低了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p < 0.05)。此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含水量和作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综合表明,全量还田在短期年限内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改善晋中区麦粱两熟农田土壤团粒结构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