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9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林业   177篇
农学   196篇
基础科学   140篇
  140篇
综合类   983篇
农作物   150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561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41.
为解决陕南、秦巴山地复杂的生态环境下,玉米生产对品种的特殊要求,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玉米研究室利用高密度、低氮环境胁迫,结合系谱选育与空间穿梭育种法选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L0431和L0598,并于2010年以自交系L0431为母本,以自交系L0598为父本进行组合配制选育成玉米新品种汉玉9号,于2014年8月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选审定(编号:陕审玉2014020号)。该品种春夏播种植均适宜。其主要特点为品质优,抗旱、抗病性强,适应能力强,高产等。适宜于种植于陕南秦巴山地及同类生态区。  相似文献   
942.
就印记基因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主要介绍了与肌肉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部分印记基因(DLK1、SNRPN、IGF2和H19),印记基因的作用原理以及对肌肉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3.
本文基于生态学、园林学、景观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莫愁湖的植物景观进行了样本的图片采集。通过对影响植物群落景观质量要素的分解和量化,总结了莫愁湖滨水植物景观的特色以及不足,以期为南京城市滨河公园植物景观特色的营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4.
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施氮处理,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元素分析技术,对8个品种小麦籽粒的外胚乳、内胚乳、糊粉层和果皮4个部位铝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施氮处理对小麦籽粒中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在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胚乳、外胚乳、果皮、糊粉层;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中铝的积累量存在遗传差异,籽粒不同部位铝的积累量也不同;孕穗期施氮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不同部位中铝含量,同时也提高小麦籽粒不同部位铝含量的相关系数。这一研究显示,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对铝的积累量不同,同时对氮素的响应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45.
【目的】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可溶性糖,为诊断玉米干旱胁迫和田间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玉米进行盆栽控水,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水分、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研究不同干旱胁迫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反射特征及变化规律,比较可溶性糖含量与冠层光谱反射特征和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构建玉米叶片可溶性糖估测模型。【结果】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拔节期、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加,均在重度胁迫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45、44.22和73.00 mg/g,3个时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平均值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为72.43 mg/g;不同干旱胁迫下玉米冠层原始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400~700 nm)无明显差异,在近红外光区域(700~1 000 nm)随干旱胁迫加剧逐渐升高,重度胁迫达到最大值;一阶导数光谱的红边幅值随干旱胁迫加深逐渐升高,红边位置在喇叭口期出现"红移";可溶性糖的敏感波段处于原始光谱560~719 nm和导数光谱651~683 nm之间;通过对11个植被指数和经过波段自由组合的RSI、DSI、NDSI这3个植被指数与可溶性糖含量相关分析得知,利用波段自由组合的植被指数DSI(D444,D455)与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最好(r=0.99),并由此构建的估测模型y=498 165x2-7 566.9x+71.856能够实现对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估测。【结论】不同干旱胁迫下玉米冠层光谱和可溶性糖含量存在差异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946.
弱光对不同耐荫大豆苗期根系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耐荫强度大豆品种幼苗对弱光胁迫的响应,为筛选改良适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别选用2个强耐荫和弱耐荫大豆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通过设置正常光照和弱光两个处理对大豆根系和地上部形态、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荧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下4个大豆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侧根数、根重和根体积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株高,下胚轴长,平均节间长均显著增加,而节数差异不明显。强耐荫品种地上部干重增加而弱耐荫品种减少,弱光下光合产物更多地向茎秆分配。弱光均导致4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_n)下降,但强弱耐荫品种间的气孔导度(G_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结论】弱光对不同耐荫强度的大豆品种的影响是地下部和地上部同时存在的,但是强耐荫品种在弱光下有着更高的净光合率(P_n),并会增加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和相对较高的暗适应最大荧光(F_m)来适应弱光环境。  相似文献   
947.
948.
大豆种子老化的转录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种子储存过程易老化劣变,研究大豆种子老化分子机制有助于耐储藏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文章对不同耐储性大豆品种老化种子作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储存2~4年后,易老化大豆"JP16"和耐储型大豆"JP6"分别有1 683个和832个差异转录基因,皆以上调为主。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于碳水化合物合成、水分损失、线粒体机能改变及蛋白质降解等生物过程。另外,"JP16"响应蛋白质泛素化和脂肪酸氧化基因上调,花青素、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而"JP6"响应原花青素、异黄酮合成及活性氧水平调控相关基因上调,蜡质代谢相关基因下调。大豆种子通常随储存时间延长,内部碳水化合物降解,蛋白变性,扰乱胞内水分正常代谢,加剧活性氧积累,种子老化加剧。耐储型大豆种子可通过积累蜡质、原花青素、异黄酮等保护性成分,增强对活性氧调控提高细胞壁强度和抗氧化能力,延缓老化。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手段提高大豆种子耐储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9.
为解决中国大豆产业供给不平衡,培育大豆高产品种,提高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大豆的产量,明确荫蔽条件下大豆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QTL Ici Mapping软件构建了一个含有126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覆盖大豆17条染色体,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净套作条件下对贡选1号和南032-4构建的F2:3群体中的8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检测和效应估算。以LOD=3.0为阈值,在净作和套作条件下分别检测到42个和19个与大豆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A1、C2、D2、I、L等15个连锁群,可解释0.47%~23.13%的表型变异。在同一标记区间内同时检测到控制多个性状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且在净作和套作条件下检测到的QTL差异显著,说明产量QTL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950.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