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苜蓿斑蚜在准格尔苜蓿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组建了其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室内(25±1)℃恒温条件下,苜蓿斑蚜的世代总存活率为75.33%,每雌平均产蚜量为(25.45±2.04)头,种群趋势指数(I)为9.93.其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DP)分别为0.42、1.52、13.04、11.97 d和1.64d.  相似文献   
32.
比较了刺参-中国对虾混养和刺参单养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中底泥表层沉积物和水体悬浮颗粒物以及养殖刺参体组织中Mn、Cr、Hg、Zn、Cu、Pb、Cd、As等重金属的含量,并调查分析了两种养殖池塘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和颗粒有机物的变化,研究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对刺参生长环境及刺参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刺参体组织中重金属Cu、As和Mn的含量在单养池塘和混养池塘变化趋势一致,且刺参体内Cu和As在混养池塘的含量要低于单养池塘。相比于单养模式,养殖池塘内悬浮颗粒物(TPM)和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含量在混养模式下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可显著改善刺参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状况。此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悬浮颗粒物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不相同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悬浮颗粒物内Cr、Mn、Hg的含量在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下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含量低于单养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且混养池塘有机质含量比同期的单养池塘更高。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与强热失量(LO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混养模式下,表层沉积物的Cd、Zn、Pb、Mn等重金属水平均与LOI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3.
枸杞木虱啮小蜂(Tamarixia lyciumiYang)(新种)是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YangLi)若虫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第1~3日龄的木虱啮小蜂寄生寄主的能力较强。最喜寄生枸杞木虱4龄若虫,其次为5龄和3龄若虫。1头蜂一般一次只产1粒卵,寄生1头寄主,对已被寄生的寄主具有明显的辨别能力。在试验条件下,不能在沙枣木虱和柽柳木虱等其他寄主上产卵寄生,只寄生于枸杞木虱。对不同龄期(3、4、5龄)枸杞木虱若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相同寄主密度下,4龄时寄生数量最大,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560 9N/(1+0.027 1N)。枸杞木虱啮小蜂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P)的增加,对枸杞木虱4龄若虫的发现域(a)随之降低,用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为:a=0.122 2P-0.464 1。  相似文献   
34.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北方草原重要的经济害虫,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共32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473 bp的序列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和斑腿蝗科的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作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亚洲小车蝗473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7%,其中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所测核苷酸的6.3%)。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来看,第3位点的A+T含量最高。由NJ树显示,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序列不同单倍型之间有一定的分歧,形成不同的簇类关系,其分枝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总体上看,这种簇类关系基本上呈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经验型筛选和正交试验优化出的饲料配方饲养的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5龄幼虫中肠淀粉酶、蛋白酶、酯酶和脂肪酶4种消化酶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饲料HG在蔗糖的添加量稍做改动后,其饲养效果更接近于草地螟天然食料灰菜(Chenopodium album);饲料12的淀粉酶、蛋白酶、酯酶和脂肪酶都与对照组相差较多,蛋白含量、脂类含量与糖类含量需做进一步的修正与试验。另外利用RT-PCR方法,通过研究人工饲料HG, 12及对照组H对草地螟羧酸酯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快速评价出饲料HG优于饲料12。研究结果为今后的草地螟人工饲养及饲料配方进一步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伞裙追寄蝇能源物质积累及其飞行动态能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敌昆虫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的飞行规律,本文采用吊飞试验及相关生理生化方法,研究了不同日龄伞裙追寄蝇体内甘油酯、糖原的积累状况及5日龄不同飞行时间其体内能源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日龄雌蝇体内糖原、甘油酯含量均到达高峰,分别为114.3517和0.7537 mmol·L-1;雄蝇则在7日龄糖原、甘油酯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11.6680和0.7214 mmol·L-1。5日龄伞裙追寄蝇飞行60 min后体内糖原含量显著下降;在飞行120 min后甘油酯含量下降明显。飞行60 min后体内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说明伞裙追寄蝇体内糖原含量能维持60 min的飞行,120~240 min后糖原含量达到最低,此时甘油酯含量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说明120 min后糖原迅速耗尽,此后飞行所需的能量由甘油酯提供。  相似文献   
37.
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伞裙追寄蝇功能反应曲线在15~35℃内为HollingⅡ型,随着寄主黏虫数量的增加,伞裙追寄蝇寄生量呈上升趋势,当寄主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其寄生量趋于稳定。23℃时拟合方程为Na=0.803 3 N/(1+0.803 3×0.015 4 N),1头伞裙追寄蝇雌蝇寄生1头黏虫幼虫所需时间为0.803 3h。伞裙追寄蝇的自身密度对寄生有干扰作用,可用Hassell-Varley模型E=0.553 3 P-1.565 5表示,由此公式可以得出,伞裙追寄蝇的发现域与其自身密度成反比增加,寄生蝇相互之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38.
草地螟是新疆和田地区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有效降低草地螟的发生,开展了几种常用杀虫剂对草地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均对草地螟3龄幼虫有一定防治效果,以25%甲维·灭幼脲悬浮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甲维·氟铃脲悬浮剂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效。上述3种药剂的中、高用量处理在药后第7天虫口减退率和防效均达到90%以上。1%苦参碱可溶液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库布齐沙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流动沙地为对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流沙对照相比,两种植被恢复类型对细菌多样性产生了正效应,细菌群落丰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加。其中,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土壤细菌丰度高于人工种植的中间锦鸡儿群落;(2)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研究区土壤中的优势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在各样地丰度比例最高,变形菌的4个亚群变化趋势一致,α-变形菌相对含量在油蒿和中间锦鸡儿群落根际土壤中明显增加,尤其是自然恢复的油蒿群落根际土壤中α-变形菌得到了很好的恢复;(3)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速效氮含量对于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两型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的分级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是我国北方草原区的重要害虫,其聚集、迁移暴发给草原、农田及城市带来了恶劣影响。本文根据亚洲小车蝗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将其分为5个级别:I级为透明期,Ⅱ级为卵黄沉淀期,Ⅲ级为卵粒形成期,Ⅳ级为成熟待产期,Ⅴ级为产卵期。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卵巢发育起始时间为羽化后5.20d,产卵时间为羽化后50.21d,发育历期为43.75d;散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卵巢发育起始时间为羽化后5.75d,产卵时间为羽化后52.25d,发育历期为46.50d,群居型亚洲小车蝗的卵巢发育比散居型种群快,且两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从亚洲小车蝗发育繁殖角度验证了该蝗虫具有两型分化现象,且差异明显,同时对卵巢发育时间的研究可应用于亚洲小车蝗产卵期的预测预报,为田间蝗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