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8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187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黑土、灰漠土、潮土、红壤4种典型农田土壤,在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化学氮磷钾肥(NPK)、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NPKM)5种施肥处理下,运用平衡吸附法测定DOC的吸附量.结果 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在同一平衡浓度下对DOC的吸附量有较大差异,整体表现为灰漠土、红壤>黑土>潮土.最大吸附量(Qmax)在各类土壤中表现为红壤>灰漠土>黑土>潮土.其中,各土壤类型的吸附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具有较大差异:灰漠土和潮土Qmax总体表现为NPKM>NPK>NP>N>CK;红壤Qmax总体表现为NPKM>N>NPK>NP>CK;黑土表现为NPKM、NP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其中NPKM处理的Qmax比CK增加15.2%.4种土壤的吸附亲和力常数(K)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均表现为CK处理大于其他处理.4种土壤的解吸势(b)随着初始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黑土的解吸势远大于其他3类土壤.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性质能解释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90.61%.第一冗余因子解释了DOC吸附特征参数全部变异的82.79%,主要与粉粒含量、黏粒含量、pH等有关;第二冗余因子解释了全部变异的7.82%,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黏粉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同一土壤类型下,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DOC的吸附量更大.  相似文献   
32.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但相对独立的286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种植制度、利用类型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含量,其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9.4%和27.7%;且施用(增施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的提高幅度(58.4%和41.9%)是化肥(13.4%和8.0%)的3.4倍和5.2倍。不同种植制度、利用类型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的提高幅度(5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制(55.6%),施用化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10.7%)也显著高于一年两熟(7.3%);但两种种植制度下施用有机肥对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提高幅度基本相当(42.6%-43.5%)。不同利用类型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且提高的幅度均高于水田;但施用化肥并没有显著提高水田中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含量。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总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提高64.4%,显著高于土壤有机碳水平较高的壤土和黏土(48.7%和50.3%);施用化肥使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低的砂土提高15.6%,其提高的幅度均显著高于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较高的壤土和黏土(7.8%和8.1%)。【结论】有机肥的施用(增施或配施),尤其在一年一熟及有机碳水平较低的砂土上,对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肥力维持与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高低。选取其北部典型县域——天镇县,研究长时期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黄土高原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83年、2008年和2019年耕地质量数据,运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天镇县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36年(1983—2019年)来,天镇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现整体上升、后期快速增加的变化特征。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年均增加量前期(1983—2008年)较低,分别为0.20 g?kg-1和0.01 g?kg-1,在后期(2008—2019年)较高,分别为0.29 g?kg-1和0.03 g?kg-1。碳氮比呈现前期无显著变化,后期显著降低。(2)36年来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块基比均提升至高于25%,表明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逐渐减弱,施肥等人为因素影响增强。(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呈现西部低、东部高的格局,西北部和中部的变化速度快。综上,36年(1983—2019年)来,施肥及秸秆还田等因素是导致天镇县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结合当地条件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并合理施用氮肥能快速提升耕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4.
小麦根-土界面磷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采用32P标记土壤和土-根平面系统研究小麦根际磷的分布。结果表明,小麦根-土界面磷呈亏缺分布,但在报表0.5mm以内,大约培养15天左右磷常出现相对累积。磷的亏缺强度在高含水量和低空气湿度时较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磷亏缺量和亏缺范围随之增大。此外,磷亏缺量以中下部根系较大。根-土界面磷分布以方程C/Co=a+blnX或C/Co=aXb拟合为优;时(t)空(X)作用下的磷分布可用t和X三次非线性多项式拟合。  相似文献   
35.
在对国内外农田生态保育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的新观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与条件建设、农田防污治污体系构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讨论了该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出相关重要科学问题;提出了“藏粮于田”战略及其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6.
SPAC水分运行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7.
徐明岗  张建新 《土壤》1996,28(4):217-219
Hg(CNS)2-Fe(NO3)3比色法测定盐土中Cl-快速准确,其变异系数小于5%,回收率98.5%-102.4%,与莫尔法相比,其绝对相差< 0.1g/kg。尤其适宜于批量样品及现代化的仪器分析。其适宜工作条件是:在50ml比色液中加0.75g/L Hg(CNS)2 8ml,20g/L Fe(NO3)3·9H2O 10ml。定容10分钟后于460nm下用3cm光径比色。  相似文献   
38.
采用外源加入重金属铜锌硝酸盐的方法,制成铜、锌单一及复合污染的三级污染红壤和黄泥土(Cu 200mg/kg、Zn 400 mg/kg),稳定一个月,施入低(0.50 g/kg)、中(1.50 g/kg)和高(2.50 g/kg)3种不同用量的石灰,稳定两个月后测定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和pH值,以阐明石灰用量对不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石灰用量的增加,复合污染红壤中有效态铜含量较对照依次降低31%、76%和87%;而石灰用量对黄泥土中有效态铜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两种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均随石灰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复合污染较单一污染相比,有效态铜及有效态锌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复合污染下,低、中量石灰使黄泥土中有效态铜含量较红壤减少89%和63%,有效态锌减少27%和65%。但加入高量石灰,两种土壤差异不显著。石灰能够降低单一与复合污染铜、锌有效态的含量,但其效果因土壤类型而异,在红壤上选择施用高量石灰而在黄泥土上则适宜施用低中量石灰,以取得最佳的修复效果和效益。  相似文献   
39.
1986-1987和1987-1988年度,在印度希萨尔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向小麦(WH291)的田间小气候.结果表明,南—北播向的籽粒产量(4710kg/ha)显著高于东—西、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播向的,这是因为南—北播向小麦具有有效的光合辐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能量利用趋向于蒸散潜热等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这些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叶面积指数和提高单应面积干物质产量和分蘖数.  相似文献   
40.
红壤和褐土中磷的吸附及其对镉离子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等温吸附法研究了红壤和褐土磷的吸附特性,并分析了磷吸附后镉离子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在外源磷浓度0~64mg·L-1范围内,供试土壤磷吸附量均随平衡液中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红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及吸附反应常数(K)均高于褐土.吸附磷后在镉添加0~5 mg·L-1范围内对镉离子吸附的影响两种土壤表现一致,即镉离子的吸附量随平衡溶液中镉的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但磷吸附量的不同对镉离子的吸附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低磷抑制、高磷促进镉离子的吸附.当吸附磷的量红壤小于40 mg·kg-1褐土小于37 mg·kg-1时,镉离子的吸附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吸附率平均降低了16%和10%左右;当吸附磷的量红壤大于79 mg·kg-1褐土大于70 mg·kg-1时,镉离子的吸附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相比吸附率平均升高了11%和6%左右.吸附磷酸根后,在镉离子的吸附量小于10 mg·kg-1时,红壤镉离子的解吸率表现为低磷促进、高磷抑制解吸,而褐土磷的吸附对镉离子解吸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