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0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1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9篇 |
农学 | 288篇 |
基础科学 | 285篇 |
162篇 | |
综合类 | 1421篇 |
农作物 | 225篇 |
水产渔业 | 157篇 |
畜牧兽医 | 979篇 |
园艺 | 162篇 |
植物保护 | 1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38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85篇 |
2020年 | 127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44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95篇 |
2010年 | 135篇 |
2009年 | 171篇 |
2008年 | 153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60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4篇 |
1964年 | 5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根据GenBank中普通牛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序列(AF 307092)设计1对引物,以麦洼牦牛卵母细胞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GDF-9基因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1399 bp片段为预期的牦牛GDF-9基因cDNA序列,包含由2个外显子组成的全编码区和3′-下游部分序列.牦牛GDF-9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362 bp,编码45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报道的普通牛、水牛、绵羊、山羊相应序列一致,而与人和黑猩猩存在差异.和普通牛相比,牦牛GDF-9基因编码区存在1处碱基转换(C→T),导致相应的氨基酸由丙氨酸(A)转换为缬氨酸(V).牦牛与普通牛、水牛、绵羊、山羊、人和黑猩猩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8.4%、97.0%、96.8%、85.6%和85.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97.1%、95.1%、95.4%、79.4%和79.5%.利用NJ法和MP法以该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即牦牛与普通牛先聚为一类,再与水牛聚为一类,而后与绵羊和山羊聚为一类,最后与人和黑猩猩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物种间遗传距离大小一致,也与各物种在动物学上的分类相吻合,表明GDF-9基因编码区适用于构建物种间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63.
本文针对我国瘦肉猪生产中不能持续合理利用地方猪种的问题,以山东莱芜猪为例,提出一种能够持续利用地方品种猪的终端一轮回杂交繁育体系。该杂交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莱芜猪、大约克、长白猪三品种组成的轮回杂交体系,用于繁育杂交母猪;二是杂交母猪与终端公猪组成的终端杂交体系,用于生产杂优商品猪。并从生产实践和理论角度分析了该杂交繁育体系的利弊、对莱芜猪保种的影响以及繁育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终端一轮回杂交繁育体系具有简便高效的特点,总体优于土洋品种猪多元经济杂交,繁殖性能和肉质等方面优于洋三元猪生产模式,并有利于地方猪种合理持续利用,适合在我国农村建立的瘦肉猪繁育体系中推广。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对人工感染鸡马克氏病强毒鸡外周血液各类白细胞进行的动态观察表明:感染鸡外周血液的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持续性增高,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而嗜碱性粒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的变化则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研究了虾颗粒饲料的表面完整性、切口平整性、长短均一性对耐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硬颗粒饲料表面有裂纹、切口不平整、长短不一致都会降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虾饲料生产厂家应重视产品的表观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67.
68.
饲料循环粉碎工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碎工段的能耗占饲料加工车间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些小型厂其比例更高,达二分之一以上。减少粉碎工段的能耗,值得饲料厂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重视。循环粉碎工艺已在一些厂家应用,但是如何用好这一工艺的报道不多。本文对循环粉碎工艺进行论证,并探讨该工艺的正确使用方法,以期对饲料工业节能起到积极作用。1循环粉碎工艺简介1.1循环粉碎工艺组成循环粉碎工艺与普通粉碎工艺分别由图1、图2表示。在循环粉碎工艺中,原料经粉碎后提升,在分级筛中按粒度分为粗、中、细3种,若要求饲料产品有较细的粒度,中等粒度的物料并入粗物料中… 相似文献
69.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