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33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28篇
  40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为探讨植物精油和有机酸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通过单独添加植物精油和有机酸及其复合物,研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将504羽21周龄罗曼粉壳产蛋鸡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7重复,每重复18只,试验期15周。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精油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300mg/kg精油、有机酸组添加300mg/kg有机酸、精油有机酸复合组添加300mg/kg精油有机酸复合物。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有机酸及其复合物对21~27周龄及28~35周龄蛋鸡的产蛋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植物精油相比于添加复合物显著提高了27周龄蛋鸡的蛋黄颜色(P0.05),饲粮中添加精油显著提高35周龄蛋鸡的蛋黄颜色(P0.05),混合及单独添加植物精油和有机酸对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白高度及哈氏单位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植物精油和有机酸及其复合物不影响21~35周龄蛋鸡生产性能,单独添加植物精油可改善35周龄蛋黄颜色。  相似文献   
92.
返青期醉马草株体对几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采自新疆天山北坡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株体为供体植物,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3种补播牧草及醉马草自身为受体植物,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返青期醉马草不同营养器官水浸液在0.2、0.1、0.05和0.025g·mL-1 4个浓度下对这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醉马草株体水浸液对4种植物种子的化感作用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敏感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醉马草无芒雀麦红豆草紫花苜蓿;不同部位的醉马草水浸液化感作用强度为茎叶根;醉马草株体水浸液对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低浓度(0.025g·mL-1)促进、高浓度(0.2g·mL-1)抑制的作用,而对无芒雀麦、红豆草和醉马草种子,则不同浓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因此,建议使用紫花苜蓿等耐受性较好的牧草来对醉马草爆发区进行春季补播恢复。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西南"旱三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进而估算该模式下的土壤固碳潜力,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2种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结果表明,3种作物种植下的2mm粒径与2~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此消彼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85,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不同作物的响应不同,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含量在小麦和大豆种植后高达90%左右,玉米种植后约为80%,说明种植玉米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2~0.25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微团聚体的两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不受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5cm和5~10cm土层的本土及各个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且5~1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受秸秆覆盖的影响较大。通过估算固碳潜力发现,玉米条带的土壤固碳潜力显著大于小麦-大豆条带,在耕作处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农作物的响应不同。因此,在西南"旱三熟"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双重影响,土壤固碳潜力主要由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决定,水稳性大团聚体更易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外,合理安排农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4.
于2020年9月,采用套式PCR方法,对辽宁省大连市沙山、仙浴湾、大郑等8个地区 日本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肝肠胞虫(EHP)5种病原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WSSV和EHP阳性检...  相似文献   
95.
<正>单环刺螠俗称"海肠",是辽宁地区著名的土著水产经济品种,生长在近海滩涂中。单环刺螠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多肽、糖胺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产量急剧下降。2015年开始,大连地区单环刺螠工厂化育苗成功,为工厂化养成提供了条件。单环刺螠属于滤食性生物,并且具有代谢外源硫化物的能力。在工厂化养殖中,与刺参混养不但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还能净化水质,投喂单环刺螠的饵料沉降后可以作为刺参饵料,避免因池底部的  相似文献   
96.
为了解兀屿海岛植物资源状况,对兀屿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岛上共有植物98种,隶属于49科92属。根据园林观赏价值和不同生境的植物应用,将兀屿海岛植物分成观花、观果、观叶类和滨海沙生观赏类、岩石观赏类、林缘疏林观赏类等,概述了其中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为海岛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7.
在重庆市石柱县坡耕地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探究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于2015年在重庆市石柱县坡耕地烟田开展试验,采用顺坡起垄的方式,设置4个处理:处理T1(不种植黑麦草)、处理T2(垄间种植黑麦草)、处理T3(垄体种植黑麦草)、处理T4(垄体种植黑麦草+垄间种植黑麦草)。结果表明:垄间种植黑麦草可有效减少小区径流量58.66%~65.79%,小区产沙量62.50%~68.78%,硝态氮流失52.05%~57.22%,铵态氮流失51.03%~59.98%,总磷流失51.47%~65.88%和钾流失66.93%~69.33%。垄体种植黑麦草可有效减少小区径流量54.32%~61.59%,小区产沙量52.95%~62.98%,硝态氮流失63.73%~77.49%,铵态氮流失59.12%~67.81%,总磷流失62.84%~76.22%,钾流失75.17%~77.84%。垄间和垄体均种植黑麦草可有效减少小区径流量92.09%~98.25%,小区产沙量86.43%~95.91%,硝态氮流失87.89%~94.99%,铵态氮流失90.19%~97.06%,总磷流失81.99%~91.94%,钾流失91.52%~93.88%。整体而言,垄间种植黑麦草+垄体种植黑麦草处理对重庆烟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8.
不同肥料对盐碱地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4种施肥处理,进行盐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进而确定盐碱地小麦的合理施肥配方。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各处理旗叶中的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FP)含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较于其他3种处理,T3的MDA含量增长速度较慢且积累量较少,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长迅速且积累量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T3有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T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衰老特性及产量来看,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是盐碱地较为合理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99.
以沙生木地肤种子为材料,置于不同变温,不同NaCl和PEG-6000浓度下进行萌发试验,探讨温度、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对其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生木地肤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15℃,发芽率为(92±3.27)%,但与20℃/10℃和15℃/5℃下发芽率无显著差异,过高温或过低温周期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的NaC1溶液(≤0.2 mol/L)对种子的初始发芽率和最终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高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种子的初始发芽时间逐渐推后,NaC1浓度>1.0 mol/L,种子仍能萌发,但幼苗生长基本停止;PEG胁迫下,沙生木地肤种子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渗透势≥-1.0 MPa下,PEG胁迫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不明显,渗透势降低到-1.6 MPa时,发芽率仍高于40%,萌发幼苗仍能缓慢生长.  相似文献   
100.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180kg/hm2(N1)、240 kg/hm2 (N2)、300 kg/hm2(N3)、360 kg/hm2(N4)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的LAI、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在N3处理达到最大;胞间CO2浓度(Ci)呈先"先降后增"的变化,在N3处理最低.施氮量对收获穗数影响不大,但穗粒数、千粒重、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表现为:N3 >N4>N2 >N1;产量以N3处理最高,为9 540.15 kg/hm2,分别较N1、N2、N4处理产量提高了24.72;、14.44;和6.23;,达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冬小麦的最适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