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8篇
  24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有机物料碳和土壤有机碳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化肥处理变更为有机肥处理(或反之),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甲烷(CH_4)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探讨不同肥力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田间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化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水稻土全年CH_4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1.73~4.72和35.09~86.60 g·m~(-2)。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提高。外源有机碳的输入量是田间土壤CH_4年排放量的决定性因素,外源有机碳输入量(x)与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满足直线方程:y=0.087 7 x+3.265 7(R~2=0.965 9,n=21)。土壤有机碳同样也是影响稻田CH_4排放的因素,在不同有机碳水平的水稻土上施用等量相同化肥或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水稻土都更有利于CH_4的产生。单施化肥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最主要碳源是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含量(x)和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的指数方程:y=0.162 4 e~(0.162 2 x)(R~2=0.940 6,n=9)。有机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CH_4,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高量有机肥比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高0.65%,等量相同有机肥但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无显著差异;同样,土壤有机碳也可促进有机物料碳分解释放CH_4,在常量有机肥或高量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者比低者的有机物料碳分解比率分别多出3.57%和2.34%。  相似文献   
162.
温度和播种基质对5种野生百合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兴百合、大理百合、岷江百合、山丹花和黄绿花滇百合等5种野生百合种子为材料,利用4类不同基质,分别于室温和恒温条件下播种,探讨温度和基质对野生百合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野生百合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在红土和混合基质(腐殖土:珍珠岩:红土=2:1:2)中3~7d开始萌发,在腐殖土和草炭土中10~15d开始萌发,萌发后均快速生长.岷江百合种子在腐殖土里发芽率最高,另外4种野生百合在草炭土里的发芽率最高.在草炭土里播种的百合种子,虽萌发较晚,但萌发后长势较快,以岷江百合种子生长势最快.  相似文献   
163.
苜蓿叶象甲不同发育期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不同发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表明,苜蓿叶象甲的不同虫态、或同一虫态不同型(长翅型蛹、短翅型蛹;长翅型成虫、短翅型成虫)和不同性别(雌、雄成虫)的酶谱在谱带数、迁移率、酶含量多少及酶活性强弱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探讨了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苜蓿叶象甲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4.
以亚麻负载纳米铁作为吸附剂,用果胶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改性剂,应用于去除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探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浓度大小、搅拌时间、改性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亚甲基蓝溶液的初始浓度及pH值对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吸附作用机制,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分析改性前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溶液遵循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平衡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65.
减肥条件下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生物炭逐年施加和一次性施入4年后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定位试验设置100%(F1)、80%(F2)和60%(F3)推荐施肥量的三种施肥水平×四种施炭量(CK:0 t·hm-2,B1:2.6 t·hm-2·a-1,B2:13 t·hm-2,B3:26 t·hm-2)共12个处理,分析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指标的变化,其中B1处理逐年施加,B2和B3处理一次性施加。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提高效果显著,其中全氮含量较对照处理提高23.08%~52.25%,硝态氮含量是对照的1.80~2.46倍,并随施炭量提高而增加,提升效果优于铵态氮。60%推荐施肥条件下,施加13 t·hm-2和26 t·hm-2生物炭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高于不施炭对照84.99%和159.23%。土壤全钾含量未因生物炭加入发生显著变化,但是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提高了18.99%~61.24%。土壤酶活性主要受生物炭施加方式的影响:逐年施加生物炭(B1)显著提高了酸性磷酸酶活性,但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一次性施炭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研究表明,生物炭对土壤氮磷肥力和速效钾肥力均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其中对氮素的提高效果最理想,可弥补减肥40%引起的土壤氮素降低。逐年施炭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新鲜生物炭中所含物质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6.
通过对广西大学与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示范蕉园的调研表明: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具有节水30%~50%、节肥15%~30%、增产10%、省工90%、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等优势。但是存在成本投入高制约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售后的技术服务不成熟;务农主力军老龄化、观念传统;节水意识差,地形和土地制度制约;行业制度不规范、市场混乱、研究基础落后等问题。并提出政府加大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提高售后服务技术;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农业主力年轻化;完善法规,推广节水灌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为明确安徽省内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过渡区皖西大别山区的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及其关系,为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调控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RULSE模型计算皖西大别山区近30年土壤侵蚀模数,借助景观指数对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描述,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探究该区域景观指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关系。[结果] 近30年,土壤侵蚀模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土壤侵蚀较严重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为微度和轻度,且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有明显差别,表现为草地>耕地>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总体较稳定,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的降低、景观异质性和连接性的提高;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边界密度指数(ED)、相似邻近百分比(PLADJ)、景观形状指数(LSI)对皖西大别山区具有显著解释意义,且表现为SHDI、ED、LSI对土壤侵蚀起显著正向作用,PLADJ对土壤侵蚀起显著负向作用。[结论] 在皖西大别山区,景观破碎化的提高和景观连通度的降低显著促进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68.
良好的水肥调控模式是维持、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为了探究不同水肥调控对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及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种植的测桶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荃早优丝苗,设置淹灌W1和间歇灌溉W2两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肥N1和5种施肥水平的缓释肥N2处理,其中同N1常规肥肥效相同的为N2F (1)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将施肥水平各增加、减少25%、50%,共设计N2F(0.5)、N2F (0.75)、N2F (1)、N2F (1.25)、N2F (1.5) 5种处理。采集泡田前、黄熟期土样、植株样,对土壤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黄熟期干物质量、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W2N2F (1)处理的产量为17 128.4 kg/hm2,比产量最高W1N2F (1)处理低5.73%。W2N2F (1)处理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为44.81%,低于W1N2F (1)处理4.9%。两种灌溉模式下常规肥N1条件土壤中TN的含量显著高于泡田前,W1N1和W2N1处理土壤TN含量分别为1.38 g/kg、1.57 g/kg,且与缓释肥各处理间...  相似文献   
169.
百香果叶片植株再生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百香果种子无菌实生苗的子叶、真叶及田间茎尖嫩叶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经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分化、腋芽增殖及生根培养4个阶段进行比较试验,以探究适宜的外植体种类及4个培养阶段中最佳的激素种类、浓度和配比,为百香果组培快繁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中,子叶最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其诱导率为100%;最佳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最佳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最佳腋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3 mg/L。  相似文献   
170.
百合育种趋势及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国内外百合性状改良趋势以及育种技术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百合的观赏性状、抗性、生育期等方面的最新改良趋势及各种实用育种技术,可为今后百合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