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育种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育种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Na)分别为5.0和3.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为2.965和2.244,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292~0.814和0.207~0.840,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7~0.813和0.189~0.761,海南三亚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14~0.719,平均为0.509,而广东大亚湾群体的PIC为0.168~0.711,平均为0.436。海南三亚群体有5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广东大亚湾群体有2个位点偏离哈温-伯格平衡;2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1,遗传距离为0.578,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52。Structure软件分析显示海南三亚和广东大亚湾2个卵形鲳鲹群体各为一支,2个群体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可作为2个育种群体管理,2个群体间进行杂交选育预期可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22.
刘永新  邵长伟  侯吉伦  张殿昌  郑先虎 《水产学报》2023,31(1):019605-1-019605-14
水产育种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育种技术开发和优良品种培育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开展水产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可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强度和基因资源挖掘深度,发掘我国水产种业科技潜能和增强产业化应用水平。我国水产育种涵盖了完整的品种育成和扩繁推两大系统,已经成为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保障优质蛋白稳定供给、提升种业强国竞争实力和改善国民饮食消费习惯等方面展示了杰出功效。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我国水产育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也遇到了诸多核心瓶颈和制约因素。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开展水产育种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水产育种研究的整体现状,凝练了亟需突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强化种质资源挖掘与高效利用、重视基础研究开展源头创新、研发前沿技术进行重点攻关、聚焦市场需求培育优良新品种等今后研究重点任务,形成了建设种质资源保藏体系、建成创新支撑平台、推进保护政策扶持、打造新型研发主体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引领世界水产育种研究和新时代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3.
为了探究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脾脏的应答机制,对卵形鲳鲹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的脾脏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检测了感染前后鱼体血液常规指标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第0、第6、第12、第24、第48、第72、第96和第120小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脾脏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趋势,并对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卵形鲳鲹经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后其机体出现明显病变,主要表现为眼睛突出、浑浊并伴有出血;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脾脏组织产生了炎症病变;较对照组而言,感染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比容(HCT)明显降低,白细胞(WBC)、嗜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M)数量升高,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增大;血清LDH和脾脏ALP、ACP活性随时间延长均上调;脾脏中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受无乳链球菌感染后其机体产生了明显...  相似文献   
24.
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鲮各组织中GH mRNA的表达,并分析重组鲮IGF-Ⅰ处理后鲮GH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鲮的GH mRNA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鲮的肝、肾、脾、肌肉、肠、鳃、性腺、心脏和皮肤中都未检测到GH mRNA表达,只在鲮脑中检测到GH mRNA表达;经重组鲮IGF-Ⅰ处理后,鲮脑中GH mRNA稍有升高,但在肝和肌肉中仍未检测到GH mRNA表达;重组鲮IGF-Ⅰ处理前后,鲮血清中GH浓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5.
为了提高尖翅燕鱼 (Platax teira) 的卵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并为人工催产和苗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分析了尖翅燕鱼受精卵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的时序特征,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尖翅燕鱼受精卵为浮性卵,直径 (1.29±0.09) mm,卵壳较坚韧,呈黄色透明的球状,单个油球,无黏性。在孵化温度 (26±0.3) ℃、盐度34~36和pH 7.8±0.5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经历7个阶段共27个时期,耗时27 h 45 min。初孵仔鱼全长 (3.120±0.349) mm,呈透明状,体表散布着大量分枝叶黄素,先后经历仔鱼期 (0~17 d) 和稚鱼期 (17~25 d),25 d后进入幼鱼期。此时幼鱼鳍棘和鳍条已发育完全,其典型特征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各有3条黑色条带,身体呈银白色。统计模型显示,尖翅燕鱼早期阶段生长速度较缓,7日龄后生长加速;8日龄仔鱼出现残食和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6.
将扩增得到的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并转化到大肠杆菌M15中进行表达。采用Ni^2+-Chelating Sepharose FF层析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用梯度透析对纯化蛋白进行复性。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获得了分子量为21kD的重组白细胞介素1β(Recombinant Interleukin 1β,rIL-1β)。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黄鳍棘鲷头肾白细胞,在分离液密度1.080g/ml的界面上可以有效富集白细胞。用不同终浓度的rlL-1β和5μg/ml脂多糖(LPS)刺激培养的黄鳍棘鲷头肾白细胞,23℃培养4h后提取细胞的总RNA,经RT-PCR半定量检测,当培养基中rIL-1β的浓度达到20ng/ml时可以提高IL-1β基因的转录水平,与5ug/ml LPS的刺激效果相当,表达的重组蛋白表现出很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7.
鲮、麦瑞加拉鲮和露丝塔野鲮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中的野鲮亚科(Labeoninae).这三种鱼类种苗外形相似,仅凭形态上的差别难以区分,而在实际生产、种苗引进及苗种放流时需要进行严格的鉴定.本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对鲮、麦瑞加拉鲮和露丝塔野鲮进行种苗鉴定的分析,并利用三种鱼类cyt b基因序列的差异进行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28.
合浦珠母贝微卫星DNA标记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AG)12、(ACA)15、(GATA)8、(GATT)75个探针和磁珠富集法构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500个进行PCR筛选,得到138(27.6%)个候选克隆,测序分析发现130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基重复单元。进一步通过序列比对,最终获得109个具有特异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其中包含179个微卫星DNA结构域。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属于完全型序列的有154条,不完全型重复型序列有19条,复合型重复序列有6条。序列长度为70~490bp,平均295bp。微卫星核心序列两碱基重复3到39次,绝大多数序列重复次数大于10。基于微卫星两端的侧翼序列设计并获得了13对能够在马氏珠母贝基因组有效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本研究旨为进一步开展马氏珠母贝分子育种及资源评价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9.
以经过连续2代群体选育的合浦珠母贝为亲本,采用雌雄单个配对的方法,建立了10个合浦珠母贝家系,对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壳长的大小顺序为F2>F7>F1>F10>F4=F5>F9>F6>F3>F8;壳宽的大小顺序为F5>F2>F1>F7>F4>F10>F9>F6=F8>F3;壳高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10>F4>F7>F6>F9>F8>F3;总重的大小顺序为F2>F1>F5>F7>F10>F4>F6>F8>F9>F3。在该批家系中,F2的壳长、壳高、总重均为最大,壳宽虽然小于F5,但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认为该家系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通过分析发现,F1、F5家系的各个生长指标总体生长都较快,因此F1和F5家系也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也可以选作为进一步选育的材料。  相似文献   
30.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