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联合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研究表明,确定白僵菌与苏云金芽胞杆菌浓度分别为1.0×106孢子/mL、1.0×109孢子/mL条件下,杀虫效果达到最佳,LT90为6.64(±0.07)d,较1.0×109的Bb LT90缩短26.06%。通过助剂悬浮率、乳化效果以及助剂对微生物活性影响等确定1个白僵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水悬浮剂剂型配方。田间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均在防治过程中起作用,田间玉米受害株数、活虫数均明显低于未施药对照,防治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白僵菌或苏云金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球孢白僵菌D6-2和L1-1菌株进行室内培养基继代培养,比较其不同世代之间毒力及毒力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用LT50和LT90作为毒力评价标准来检测不同世代之间毒力的变化情况.为了明确继代培养对球孢白僵菌毒力相关酶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以18S rDNA基因为内参,利用半定量RT-PCR对蛋白酶cdep1基因和几丁质酶chit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107孢子/mL供试浓度下,随着世代的更替,两个供试菌株F2代相比于F1代,其LT50和LT90降低,说明其对玉米螟的毒力有所增强.而两个供试菌株F2~F5代对玉米螟的毒力呈下降趋势.在内参基因稳定表达的情况下,两个供试菌株L1-1和D62的cdep1基因和chit1基因在F1和F2代表达稳定,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供试菌株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这与对亚洲玉米螟毒力测试的结果呈正相关性.[结论]F2代毒力和毒力酶基因表达最强,F1代与F2代基本相似或略低于F2代,F2~F5代毒力和毒力酶基因表达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53.
近年研究发现,一些虫生真菌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寄主,不仅可以寄生在昆虫中,还可以定殖在植株中.虫生真菌在植物中定殖,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提高寄主植物抗性,这种独特的生态学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在植物保护中发挥作用.本文综述内生性虫生真菌在植物中的定殖特性及这种定殖特性对害虫和植物病原体的间接控制效果,探讨虫生真菌植物内生性...  相似文献   
54.
以吉林省甜瓜枯萎病重度发生区域采集的发病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同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科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原药对该致病菌的毒力作用,研究了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对甜瓜枯萎病室内防治效果,以期为利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田间防治甜瓜枯萎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吉林省甜瓜枯萎病的一种新的致病菌,供试的8种化学药剂中咪鲜胺对F.verticillioides XT1的抑制作用最好,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0.029 5μg·mL-1,其次为戊唑醇和氟硅唑,其EC50值分别为0.146 7μg·mL-1和0.190 1μg·mL-1;咪鲜胺、戊唑醇和氟硅唑的最小抑菌药物稀释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值分别为0.048、1.2μg·mL-1和0.8μg·mL  相似文献   
55.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