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明确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采用控制变量法测定不同因素对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5~30℃时菌核均能进行菌丝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时菌核菌丝型萌发后无法形成菌核;酸性条件利于菌核进行菌丝型萌发和菌核形成;光照时间越长越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及萌发后形成菌核,而紫外光照射2 h对其萌发和菌核的形成无明显抑制作用;菌核的菌丝型萌发最佳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形成菌核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铵;菌核致死温度为70℃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32.
长枝木霉对禾谷胞囊线虫卵的寄生和毒杀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卵的防治潜力和作用机制,在室内测定了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卵的寄生和毒杀作用,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了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卵的防治效果.室内试验中1.5×107 CFU/mL的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12 d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卵的寄生率和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91.33%和88.35%.温室盆栽试验中1.5×107 CFU/mL处理对土壤中胞囊、线虫和根系中线虫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89.84%、92.67%和88.30%;接种卵悬浮液和长枝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后,小麦幼苗株高、根系长度、地上部鲜重和根系鲜重的增长率分别为66.72%、159.31%、169.09%和170.19%;叶绿素总量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17.52 mg/g和356.25 μg·g-1·h-1.研究表明长枝木霉可作为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的生防制剂.  相似文献   
33.
苹果蠹蛾成虫消长动态的监测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2011年,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打柴坪村的3个果园采用三角胶粘式诱捕器和性信息素迷向诱捕器,对苹果蠹蛾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监测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常年发生2.5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中旬,同一地区不同果园之间成虫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信息素迷向诱捕器对苹果蠹蛾成虫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  相似文献   
34.
长枝木霉对6种牧草种子发芽与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对牧草种子发芽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用长枝木霉T6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3种禾本科和3种豆科牧草的种子及幼苗,分析种子形态学指标和幼苗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处理后,对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幼苗根长、芽长及干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对其生理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丙二醛含量低于对照外,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酶(PAL)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证明了长枝木霉对牧草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筛选出孢子悬浮液最适的促生浓度为1×106个·mL-1.  相似文献   
35.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是一门紧密围绕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课程。本文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的发展前沿与课程特点,以及过去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课程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传统和实践教学创新环节薄弱等问题,重点通过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改革等为核心的探索,提出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见解。实施结果表明,改革显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和教学质量,进一步促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方法和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6.
利用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测定了长枝木霉T6菌株耐盐性及其对小麦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为30~50 mg·m L~(-1)时,其对长枝木霉T6菌株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影响作用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处理后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当NaCl溶液浓度为10、20 mg·m L~(-1)时,与对照相比其对长枝木霉T6菌株生长无显著影响,且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长枝木霉T6菌株对NaCl溶液胁迫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胚芽和胚根长度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且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15%、6%~14%、4%~16%、9%~34%和9%~31%。因此,长枝木霉T6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解盐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37.
以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拮抗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T6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及助剂类型的筛选,成功研制了长枝木霉T. longibrachiatum T6水分散粒剂,并测定了其贮存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长枝木霉T6水分散粒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羧甲基纤维素(紫外保护剂)0.5%,碳酸钙(稳定剂)4%,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黏结剂)5%,可溶性淀粉(崩解剂)5%,凹凸棒土(载体)5%及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5%。由此配方制备的水分散粒剂中孢子含量为5.6×108 cfu/g,悬浮率53%,pH值6.0,水分含量3.5%,湿润时间52 s,且在冷藏温度为(4±2)℃条件下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在室温(25℃)下的。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利用马铃薯残渣等废弃物作为培养基质研制一种具有较高产孢量和较长货架期的长枝木霉颗粒剂.【方法】通过测定长枝木霉在马铃薯残渣、餐厨垃圾、植物叶片等培养基质中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发酵的方法,筛选生产长枝木霉的最佳培养基质,并研究其加工工艺.【结果】培养基质筛选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基质中杨树叶和泡桐叶产孢量最高,为1×109 cfu/g,经1∶1混合加入不同餐厨垃圾后均能产孢,但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较马铃薯残渣低,故确定马铃薯残渣为最佳固体培养基质;加入珍珠岩后的马铃薯残渣固体培养基,产孢量明显提高,且与珍珠岩5∶1混合,产孢量最大,为5.66×109 cfu/g;马铃薯残渣液体培养基的浓度为60mL/g时产孢量最高,为9.995×108 cfu/g,但显著低于其固体培养基;加工工艺优化表明:最佳的粘结剂为凹凸棒土,最佳贮藏容器为黑色玻璃瓶,最长贮藏期可达8个月,萌发率为53.81%.【结论】最终获得生产长枝木霉颗粒剂的最佳培养基质并优化了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39.
对分离于甘肃省民勤县的6株木霉菌进行耐盐性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NaCl 浓度(0 to 150 mmol/L) 增加显著降低6株木霉菌(TG1 to TG6) 的菌落直径。与其他5株木霉菌相比,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菌株TG1具有较强耐盐性。当NaCl浓度为 50 mmol/L 时,培养2 d后菌株TG1产孢量和菌落直径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其孢子萌发率增加10.59%。菌株TG1在PDA培养基上菌落正面呈暗绿色,菌落背面呈暗黄色,分生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梗直角分枝,结合其形态特征将菌株TG1鉴定为T.longibrachiatum。构建菌株TG1的TEF和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TG1的TEF和ITS序列分别与T.longibrachiatum IMI 297702(EU401578.1)和T.longibrachiatum(MT889709.1) 序列相似性为99.22%和100.00%。因此,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菌株TG1鉴定为T.longibrachiatum TG1。与对照相比,菌株 TG1 在 50、100 和 150 mmol/L NaCl 胁迫下产生IAA浓度分别为 1.25、1.35和 1.56 μg/mL,而对照为0.92 μg/mL。同时,在 50、100 和 150 mmol/L NaCl 胁迫下,TG1 菌株ACC脱氨酶活性分别为 0.1、0.16和 0.17 μmol α-ketobutyrate mg/h,而对照为0.09 μmol α-ketobutyrate mg/h。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揭示美洲南瓜枯萎病菌产生的毒素粗提液对幼苗的影响,研究了病原菌产毒的条件以及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美洲南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南瓜枯萎病菌在pH值=7的Czapek培养液中24 h连续光照、振荡培养15 d时,产毒效果最明显,对美洲南瓜种子胚根生长抑制率最高,毒素粗提液亦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80%的病原菌毒素粗提液,对美洲南瓜株高、茎粗和根长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处理11 d时,80%毒素粗提液处理下,美洲南瓜幼苗根系和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分别达到62.71%和62.31%;叶片MDA含量为对照的2.61倍,叶片PAL活性最高,为84.25 U·g-1,是对照处理PAL酶活性的2.09倍。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美洲南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