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化转绿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与发育以及克隆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重要材料.在以广西普通野生稻品系DP30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发现一个低温白化转绿突变系ds93,研究其表型特征、温敏特性,对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白化转绿突变系与9311的正反交F2群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系ds93转绿白化性状与温度有关,在16、18和20℃时幼苗白化,温度高于23℃时幼苗为正常绿色,推断其转绿临界温度为20℃左右.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ds93初步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的RM5777与RM7390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2和3.5 cM.白化转绿突变体F2代与9311比较,突变基因对植株成熟期株高、穗长、单株穗数、粒宽、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粒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2.
普通野生稻抗源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感细菌性条斑病品种9311为母本,4个普通野生稻抗源DY3、DY16、DY17、DY20为父本,组配了9311/DY3、9311/DY16、9311/DY17和9311/DY204个组合的F1、F2和B1C1群体。在水稻分蘖期,用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JZ28,以针刺法对各世代进行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DY3,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39∶544,卡方测验x2=0.1245x02.05,1,符合1R∶15S的理论比例;对DY16,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94∶343,卡方测验x2=2.655x02.05,1,符合1R∶3S的理论比例;对DY17,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41∶501,卡方测验x2=1.382x20.05,1,符合1R∶15S的理论比例;对DY20,F2群体抗感分离比为43∶489,卡方测验x2=2.745x02.05,1,符合1R∶15S的理论比例。结合各个组合F1和B1C1植株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为感至高感,据此推知DY3、DY17、DY20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DY16的抗性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3.
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威胁中国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田间观察材料时发现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45高感白叶枯病,于是利用6个不同的白叶枯菌株对CSSL45及其受体亲本9311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对不同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抗感病差异。随后利用GX0312菌株对9311/CSSL45的194个F2分离单株进行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籼稻品种9311的抗性由一个显性的抗白叶枯基因控制。最后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对472株感白叶枯病的单株进行重组单株检测,最终将Xa41(t)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的SSR标记RM27320和RM2733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220 kb。本研究定位的Xa41(t)可能与此前报道的4个抗性基因Xa3/Xa26、Xa4和Xa40是互为等位基因。因此,合理利用Xa41(t)基因与其他不同抗性基因进行聚合,对广西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和稻白叶枯病基因聚合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利用优良的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品种的保持系先B、天B、盟B、龙特甫B和桂B中。结果表明,获得稳定的单抗性基因导入系1436份和双抗性基因聚合系144份。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Xa2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对抗稻白叶枯水平达到中抗和接近高抗的水平(1.1~3.0级),Bph3导入系和Xa23Bph3聚合系抗褐飞虱水平达中抗到抗的级别(3.2~4.0级)。农艺性状分析显示多数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差异不显著,只有少数聚合系有1~2个性状的差异。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89.6%~97.8%,等位性位点纯合度达95.6%~99.9%。初步证明本研究已成功地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的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保持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建立完善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25.
以50份水稻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细条病抗性观察鉴定,对病斑占总叶面积率(病斑占比)、病斑长度、病叶率和病情指数等抗性指标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研究3个指数间及其与剑叶宽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病斑占比是田间评价细条病发病情况的理想指标;病斑长度是唯一与剑叶宽度存在极显著相关的指数;按照病斑占比(IRRI标准),5份材料L424、L425、L427、L433和L443表现为中抗(10%),15份表现为中感(30%),20份表现为感病(40%),10份表现为高感(20%)。  相似文献   
26.
那优5722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那丰A与自育恢复系桂恢5722配组育成的感温型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高产稳产、大穗重粒、米质优、抗倒性较好,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与其所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间的关系.[结果]从52份适应华南生态条件的籼稻亲本材料中筛选获得4份广谱抗源(2份抗谱为100.0%,2份抗谱为92.9%);常规稻较恢复系和保持系具有更高的稻瘟病抗性.ZA1、ZA9和ZB9生理小种较ZB1和ZB5生理小种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具有较低的抗性频率.Pi-ta和Pi54基因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0.42;其次是Pib基因,出现频率为0.37;Pi-km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仅0.06;所有籼稻亲本材料中均未检测出Pi9基因.携带Pib+Pi54+Pi-km和Pi-ta+Pib+Pi54三基因稻株的抗性高于所有单基因或双基因稻株.[结论]华南常用籼稻亲本材料中存在着优良的稻瘟病广谱抗源,可利用这些抗源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能有效提高稻株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强多基因聚合材料的创制和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28.
225份水稻新品系对穗瘟的田间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以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等3个稻瘟病抗性优良品种为抗源转育的22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田间穗瘟抗性鉴定,为水稻新品种(组合)稻瘟病抗性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在广西岑溪市梨木镇对25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以3个抗源亲本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为抗病对照,油占八号为感病对照。【结果】225份水稻新品系中有13份表现为1级抗性,约占5.8%;118份表现为3级抗性,达到中抗水平,约占52.4%;65份表现为5级抗性,表现为中感,约占28.9%;14份表现为7级感病,约占6.2%;15份表现为9级高感,约占6.7%。以抗瘟丝苗、新银占和BE621为抗源育成的品系中,抗性达到1~3级的品系分别约占59.6%、59.3%和51.4%。【结论】抗瘟丝苗和新银占的后代比BE621的后代更具抵抗稻瘟病危害的能力;该研究所获得的中高抗品系均能作为广西稻瘟病抗性育种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稻褐飞虱新抗源的鉴定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R9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料.同时,利用褐飞虱优异抗源BPHR96,获得一大批抗褐飞虱的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BPHR96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BPH抗性资源,抗性基因重组与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利用BPHR96与其他抗源进行抗性基因重组和聚合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更理想的抗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