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BNYVV抗体球蛋白,建立了快速检测BNYVV的间接酶跌免疫吸附技术(Indirect-ELLSA),该法检测含抗原材料仅需4.5小时,较国际通用程序缩短20余小时。主要程序包括:抗原经37℃包被2小时后,加BNYVV抗体球蛋白IgG,37℃孵育1小时,然后加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抗兔IgG,37℃孵育1小时,最后加底物液邻笨二胺,常温下反应15~30分钟,应用该法对采集的4份标样进行测定,其中两份测出含有BNRVV,对不同抗感丛根病性品种(系)经室内病土盆栽或病田栽培,调查病情并取样测定根部BNYVV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BNYVV含量、病情与品种(系)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2.
通过调查栽培密度一致而发病率不同的9块大豆田的病株分布,引用昆虫生态学中常用的几种分布型测定方法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发病末期大豆花叶病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病株田间分布型与发病率有关。当发病率小于10%时,病株呈聚集分布,一般符合负二项式分布模型,并且在此范围内,平均拥挤度随发病率增高而减小。当发病率高时,病株呈随机分布,平均拥挤度又随发病率升高而增大。各项聚集指标均一致,说明发病率越高,聚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43.
大豆灰斑病产孢动态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长箱内人工接种试验和定点取样调查两个途径,分别研究了温度、保湿时间、斑龄及温、湿度综合作用对大豆灰斑病叶斑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及其互作对病斑产孢均有显著影响,病斑日龄也是影响其产孢的重要因素。单个病斑的传染期一般为19-20天,以显症后第十一天产孢最多,供试三个品种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44.
大豆病毒病的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发生的大豆病毒病,其症状主要为黄斑花叶、顶枯、皱缩花叶及卷叶等类型。根据对50个毒株测定的结果,这些病害的病原均属于大豆花叶病毒(SMV),但由于它们所引起的症状不同,可认为是三个不同的株系,即黄斑株系(SMV—Y,引起黄斑花叶和皱缩)、顶枯株系(SMV—T,引起顶枯)和卷叶株系(SMV—C,引起卷叶)。三个株系都由种子带毒传病,田间可由大豆蚜传染,属口针带毒型,只能系统侵染大豆及秣食豆,在菜豆品种家雀蛋上形成局部斑,不能侵染豇豆、眉豆、豌豆、普通烟、苋色藜等,在多种其他菜豆品种上无症。SMV—Y 的稳定性较低,失毒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为10~(-2),体外保毒期为12小时至两天,病毒粒体为线状。  相似文献   
45.
46.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47.
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块茎切片的浸渍液并不能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但薯片愈薄,抗性愈弱。厚度在1毫米以下、基本上失去抗性,但这种块茎切片,在组织培养液中却仍能保持抗性。因此认为马铃薯抗晚疫病的基础首先是寄主的生命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48.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49.
烟叶成熟衰老程度与对赤星病感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5个栽培品种的盆栽植株,于13片真叶展开时人工接种,比较各叶位叶片的感病性。结果表明:烟叶自下而上逐渐成熟衰老,随着叶色由绿转黄,叶绿素含量依次递减,其汁液可溶性糖及浸出液还原糖含量递增,感病性相应地提高。以叶色为指标,绿色叶片对病害免疫;轻微转黄的绿叶,高度抗病,只能形成褐色小点,而不能产生分生孢子,也不能再扩展;中度转黄的绿叶上形成0.2cm以下的小斑,也不产生孢子,多数不能再扩展;黄色叶片为高感型,能形成0.5cm以上的典型病斑,并产生大量孢子。以1%葡萄糖液为介质,孢子萌发率以接种烟株的病情指数高于1%蔗糖液。以黄叶液为孢子液介质,其发芽率及接种发病率均高于黄绿叶及绿叶汁液。这说明烟叶成熟衰老程度与感病性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0.
我国东北部五省市SMV对大豆主栽品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东北三省、山东及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农场(培育黄淮海豆区大豆品种)采集SMV毒株231个,用各地当前大豆主栽品种56个测定毒株的毒力。结果将SMV分为3个株系群,7个亚群,13个株系,即S1,S2-1M,S2-1N,S2-2M,S2-2N,S2-3M,S2-3N,S3-1M,S3-1N,S3-2M,S3-2N,S3-3M,S3-3N。除S1外,各亚群包括引起系统花叶(M)及系统坏死(N)2类株系。大豆品种按抗性归成8类。病毒群体毒力自北向南逐渐增强,黑龙江省的毒株群体毒力最弱,北京的最强,品种抗性也自北向南逐渐增高,黑龙江省大多数为高感品种,吉林多为中感品种,辽宁为中抗品种,北京全属高抗品种,品种抗性水平与病毒群体毒力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