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篇 |
农学 | 30篇 |
基础科学 | 30篇 |
39篇 | |
综合类 | 191篇 |
农作物 | 18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137篇 |
园艺 | 29篇 |
植物保护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51.
PMA-PCR方法快速检测VBNC状态青枯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菌为应对逆境胁迫,可进入活的但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本文利用叠氮溴化丙锭(PMA)与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区分青枯菌死活细胞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hrcS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青枯菌种特异性检测引物hrcSf/hrcSr;利用PMA对青枯菌Po82菌株的细胞悬浮液样品进行预处理,随后进行常规PCR扩增。结果表明,当样品中PMA质量浓度为3μg/mL、曝光时间大于5min时,PMA可有效抑制死亡菌体细胞中的DNA扩增;且对可培养和VBNC状态细胞中的DNA扩增没有影响;本试验建立的PMA-PCR方法能有效对包括VBNC状态在内的青枯菌活菌进行检测,避免了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452.
赤峰地区玉米穗期害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丰田6号为供试品种,对本生态区玉米穗期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穗期主要害虫不同为害时期和为害程度与穗腐病发生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适合本区域玉米穗期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和西花蓟马。其中,收获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和双斑长跗萤叶甲,尤以亚洲玉米螟为重。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不同。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越大,穗腐病发病程度越重;合理密植措施可有效降低亚洲玉米螟的虫口密度。使用48%毒死蜱乳油、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5种药剂对玉米螟都有较好防效。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效较其他供试药剂好。5种药剂防治的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议本地玉米穗期害虫防治应以亚洲玉米螟为主要对象,以种植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基础,并适时应用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53.
葡萄和葡萄制品面临着真菌毒素的威胁, 这些真菌毒素主要来自于黑色组曲霉Aspergillus section Nigri?本研究对采自湖南省澧县‘红地球’葡萄上的黑色组曲霉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种群结构分析, 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对12株代表菌株产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 OTA)和伏马毒素B2(fumonisin B2, FB2)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澧县地区‘红地球’葡萄带菌率为92%?基于钙调素序列, 分离得到的131株黑色组曲霉分属于5个种, 其中A.aculeatinus为优势种?12株代表菌株均不产生OTA; A.welwitschiae(4/5)及A.niger(2/2)可产生FB2, 平均产毒量分别为3.36 ng/g及741.37 ng/g?上述结果为评估国内葡萄表面黑色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4.
河北昌黎与广西资源两地区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昌黎、广西资源两地不同葡萄品种来源霜霉菌致病力分化情况,本研究利用离体叶盘接种法测定了河北、广西主栽品种‘红宝石无核’、‘红地球’及‘巨峰’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鉴别寄主的致病力,观察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来源病菌对同一感病材料以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大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及同一来源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说明两个地区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各菌株间均存在分化;两地不同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同一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广西资源地区菌株间差异性比河北昌黎地区更明显,说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455.
葡萄霜霉病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已测序和已报道的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et Curtis) Ber.et de Toni]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型2(cytochrome c oxidase Ⅱ,cox2)的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P.viticola的检测引物F Pv/R Pv。利用该引物对包括P.viticola在内的30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包括15种Plasmopara属真菌、8种葡萄常见致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验证引物F Pv/R Pv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引物特异性强,仅P.viticola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的PCR扩增产物呈现一条6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参照菌株及阴性对照均无任何条带;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法可以检测出3.3 pg/μL 水平的P.viticola基因组DNA;应用该方法对来自全国不同葡萄产区的不同品种的78份葡萄霜霉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法适用范围广,且检测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456.
本文通过使用USER酶克隆技术,构建一系列用于镰刀菌基因敲除和荧光融合蛋白表达,并且操作简单快速的通用载体。在hph基因两侧引入USER酶特异位点,构建了基因敲除载体pKH-KO,可以一步在hph的两侧同时插入上下游同源重组片段;在gfp基因5′端引入USER位点构建了荧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KHGFPE和pKNGFPE。此方法构建的载体在插入目的片段时均不用考虑酶切位点,极大地方便了试验设计,并且步骤简单,操作简便,节约大量时间。在大规模进行基因敲除以及相关蛋白定位等基因功能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7.
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解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河南、河北、山东的108株假禾谷镰刀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50为0.088~0.929μg/mL,EC50均值为(0.471±0.181)μg/mL;敏感性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W=0.988,P=0.437>0.05),所以将所有菌株的EC50平均值0.471μg/mL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基线;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50为0.015~0.961μg/mL,EC50均值为(0.384±0.219)μg/mL,敏感性分布不符合连续单峰的正态分布;咯菌腈对供试菌株的EC50为0.029~0.354μg/mL,E... 相似文献
458.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与河北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以及基础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属于一个大的单一群体,群体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毒素化学型测定表明,北京与河北地区小麦真菌毒素污染的主要风险为DON与15ADON毒素。表型测定显示,与F.asiaticum群体相比,F.graminearum具有较高的产孢能力,而生长速率和产毒能力较低。该群体对主要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均无抗药性。 相似文献
459.
青海大通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时间梯度上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作用,研究表明,退耕地营林后对土壤各种物理性状影响极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土壤向森林土壤定向演化,且时间越长,土壤结构改善越明显: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水气热协调性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及其供水肥能力加强,有利于涵养水分和保持水土,土壤的抗蚀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60.
内蒙古赛罕乌拉蒙古栎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对样方内个体定位并测定其树高、胸径等指标,采用年龄大小级划分方法对研究区内蒙古栎个体进行等级划分,使用ADE4对定位数据进行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种群表现为增长型;蒙古栎种群在0~20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1~25尺度上呈随机分布;蒙古栎种群的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高峰后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蒙古栎种群各龄级间关联性不显著,但龄级Ⅰ与龄级Ⅱ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