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2篇
  1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不同施氮方式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8个基、蘖肥施N比例及数量对毕粳37号叶长1比叶重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与抽穗期倒4叶叶长的平方呈线性关系,比叶重的平方对穗实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P=0.7530;其次是倒3叶叶长与比叶重互作通过比叶重的平方对穗实粒数的间接作用,通径系数0.5904;决定九为0.9623,倒2叶叶长与比叶重互作对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311,决定系数为0.7570;剑叶、倒2叶叶长与基肥施N比例呈线性关系,倒3叶叶长与基肥施N比例的平方呈线性关系,倒4叶叶长与基肥施N比例呈开口向上的2次抛物线关系,比叶重与基肥施N比例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增加施N量,叶长不同程度增加,而比叶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2.
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主要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毕节地区农科所近年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的7个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北山区水稻生产条件下,7个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ri=0.7494)>株高(ri=0.7133)>成穗率(ri=0.6631)>结实率(ri=0.6508)>有效穗(ri=0.6287)>千粒重(ri=0.6196)>全生育期(ri=0.5707)。黔西北高寒山区水稻育种主要性状选择指标为:全生育期165-180d,株高100cm左右,有效穗350-400万穗/hm^2,无效分蘖少、成穗率75%以上,穗粒数120粒以上,穗期抗寒性强,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28g。  相似文献   
93.
毕粳37号的选育,综合应用籼粳复合杂交、组群筛选、异地同步鉴定、定向选择等多项先进育种技术,产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稻米主要理化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食用粳米标准。毕粳37号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4-1999年在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累计推广应用40979.1hm^2,新增稻谷总产2510.4165万kg,新增总产值3514.5831万元,新增纯效益3380.9396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5.3%,科研投资收益率135.24%,推广投资收益率78.02%,新增生产费用收益率9.17%。通过示范推广,显著提高了黔西北粳稻区的稻作水平和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94.
BT型优质粳稻不育系BJ-1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J-1A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黔南糯4号作母本,培矮64S/ / /7001S/92H-12∥7001S的选系作父本杂交,在其F3代选单株与BT型不育系金凤5号A测交并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粳稻不育系,2006年8月通过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BJ-1A群体整齐,农艺性状稳定,不育株率和不育度100%,异交性状好,花时集中,柱头自然外露率33%~38%,异交结实率45%~65%.配合力强,已选配出毕粳杂2035(BJ-1A/ZC2035)等高产粳稻新组合,在贵州省区试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5.
AMMI模型在水稻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MMI模型对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2条显著的IPCA1I、PCA2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4.5%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毕08-1、YR709产量高但稳定性较差;云光109、滇杂31、毕粳杂2035产量较高且稳定性好;早丰九号稳产性好但产量较低;W025产量低而不稳。高产类型品种中毕粳杂2035除晴隆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毕08-1、滇杂31、云光109、云光101对毕节、晴隆、都匀具有特殊适应性,YR709对晴隆、贵阳、都匀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96.
为了优化与改进蛋白质电泳中传统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CBB)R 250染色法凝胶背景深、脱色时间长、试剂消耗多等弊端,通过优化试验,建立了一种简单经济的 CBB R 250染色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染色液配制中降低了甲醇、冰醋酸的比例,增加了硫酸铵成分,从而有效改善了染色效果,改进后的方法,染色几乎无背景,不需专用脱色液,只需用清水洗涤即可观察效果,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节约了成本,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
为解决食用豆类高效育种与栽培问题,以普通菜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灰色关联评价方法对黔西北主产地区的10个品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普通菜豆不同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X1(株高)X4(单株荚数)X2(主茎节数)X10(果实成长期)X8(生育期)X7(百粒重)X9(开花期)X5(荚长)X6(单株粒数)X3(主茎分支)。提出了在育种研究中结合相关农艺性状的主次关系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的高产普通菜豆品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毕粳45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省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骨干优势亲本配组、毕节三亚交替选择、同步品质筛选鉴定等育种方法育成的粳稻新品种。2010-2011年贵州省粳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该品种平均亩产484.6 kg,比对照增产5.34%,2012年贵州省粳稻新品种(组合)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43 kg,比对照增产4.86%。该品种稻米品质主要指标达部颁三级优质食用粳米标准。2013年7月该品种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13010)。  相似文献   
99.
在优于大田管理的条件下,以22份小豆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从而确定影响小豆单株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除了荚长,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荚长的变异系数最小,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荚长>百粒重;经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直接作用大小为单株荚数>百粒重>株高>荚长。综合考虑,小豆单株获得高产应选择单株荚数多、百粒重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