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15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生殖激素是直接作用于生殖活动,并以调节生殖过程为主要生理功能的激素。在生殖过程中具有直接调节母畜的发情、排卵、生殖细胞在生殖道内的运行、胚胎附植、怀孕、分娩、泌乳、以及公畜精子的生产、副性腺分泌等功能,在奶牛繁殖中的运用更是广泛,笔者在临床解决奶牛繁殖障碍病的治疗上运用生殖激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2.
风障对茶园的减风增温效果及对茶树冠层叶片含水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冬季茶园风寒冻害问题,于2008年1月在安徽农业大学茶场建立塑料薄膜风障,测定风障对茶园的减风增温作用及其对茶树冠层叶片含水率的影响。风障的高度为2.0 m,以5×7网格点测定2.8、2.0 m风障高和1.2 m茶树冠层高度3个层次的风速,以4×4网格点测定地表温度、茶树冠层叶片含水率。结果表明,2.8 m高度,风障上方的风速比环境风速增加30%左右,下风方向的减风作用随风速增大而减小,距离风障7 m区域是风速减弱最强的区域,环境风速2.6 m/s时中轴线风速减小13.5%,环境风速1.0 m/s时  相似文献   
143.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50年来,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推广服务网络.对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切实加以改进,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4.
中国森林系统对全球碳平衡的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林业系统的远景规划,提出了“20 a 20 a”的林业建设模式。根据该模式,从2004年开始,经过20 a的造林工作,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再经过20 a将达到30%。剔除每年2×108m3的木材采伐量,在第1个20a期间,平均年消耗大气C折合CO22.24×108t,占1996年我国CO2排放量的27.8%;以森林覆盖率25%计算,在第2个20 a期间,平均年消耗大气C折合CO26.31×108t,占1996年我国CO2排放量的78.3%。将每年2×108m3的木材采伐量计算在内,则消耗的CO2分别为8.32×108t和12.36×108t,约占1996年CO2排放量的103%和153%。在“20 a 20 a”模式下,我国森林系统将成为巨大的碳汇。这一方面可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减轻我国在碳排放问题上所受到的国际压力,有利于拓宽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5.
为模拟研究小麦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影响因素,运用WOFOST作物模型,筛选模型的敏感性参数,设计15种模拟情景,利用情景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模拟与评价了土壤中水分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OFOST模型中有6个参数敏感性指数均超过0.1,极为敏感,包括在20℃下的单叶有效光能利用率(EFFTB3)、生育期(DVS)指数设为0.0和0.5时的比叶面积(SLATB1和SLATB2)、从出苗到开花阶段的累积温度(TSUM1)、30℃下的最大CO2同化率(TMPF4)以及在35℃下的叶面积生长周期(SPAN)。按照养分缺乏、养分正常、养分充足3个情景下模拟小麦生物量指标叶面积指数(LAI)、地上总生物量(TAGP)与贮藏器官总干重质量(TWSO),得到土壤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土壤水分对小麦生物量影响较大。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每米土壤深度的有效含水量AWC的饱和值为190(kg·m~(-1)),小麦生物量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但当水分达到饱和时,增加水分对小麦生物量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WOFOST小麦模型的参数优化和区域应用,以及定量模拟土壤水分与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6.
施肥对紫花苜蓿根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采用“3414”二次回归最优设计设计试验方案,研究施肥对三个品种紫花苜蓿阿尔冈金、WL-232HQ、敖汉苜蓿根瘤的鲜重、总瘤数及有效根瘤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0.00g/m^2,过磷酸钙45.39g/m^2,硫酸钾66.00g/m^2,对紫花苜蓿根瘤总数,根瘤鲜重,有效根瘤数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开顶式气室控制大气CO2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指标进行实验测定,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株高、茎粗、叶片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未来高CO2条件下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背景大气CO2浓度350μmol/mol相比,大气CO2浓度为550和750μmol/mol时,大豆株高分别提高15.74%和21.57%,茎粗则增加8.62%和13.79%。大豆比叶重在不同生育期平均提高3.50%和7.25%,大豆鼓粒期叶面积增加7.27%和14.08%,叶绿素含量提高7.10%和11.42%。高CO2浓度对大豆产量各构成因子的贡献存在差异,对单株荚数提高幅度较大,分别为6.87%和11.61%,促使产量增加15.19%和29.10%。  相似文献   
148.
麦冬与黄花菜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保育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宜于控制南方丘陵山区坡地水土流失的植物篱种类及其种植模式,在这些地区选择麦冬、黄花菜两种植物篱,研究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坡耕地土壤营养保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双行处理方式下土壤的全氮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植物篱处理方式。麦冬单行和麦冬双行植物篱处理方式下,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较高,黄花菜处理方式下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少。麦冬处理方式的土壤保育效果比黄花菜处理方式要好,麦冬双行比麦冬单行的土壤保育效果好。麦冬可以有效减少土壤和泥沙中营养元素的流失。有植物篱的处理方式减少泥沙流失效果显著,麦冬双行的水土保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9.
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大气CO2浓度控制试验,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因子的影响,探讨了大气CO2增长状况下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大气CO2背景浓度350μmol/mol相比,CO2浓度550μmol/mol水平下大豆开花期日平均光能利用率提高18.95%,当大气CO2浓度升至750μmol/mol时,提高幅度增大到33.79%。但在不同生育期光能利用率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在大豆分枝期和开花期提高幅度较大,而在结荚期和鼓粒期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大幅提高,二种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08%和46.90%。  相似文献   
150.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盐碱地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碱化特征分布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7个采样点,2种农田(玉米地、水稻田),4种草地(米蒿、马莲、虎尾草、羊草)和盐碱荒地,对0~5、5~15、15~30、30~50 cm不同深度土壤剖面pH值、水溶性盐总量、交换性钠、阳离子交换量(CEC)、碱化度(ESP)等碱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的碱化特征均有明显差异。从0~30 cm耕层来看,西辽河盐碱荒地、虎尾草、马莲和水稻田为碱性土壤,米蒿、玉米地和羊草为中性土壤。盐碱荒地与马莲地在3~5 g·kg-1之间,为中度盐化,虎尾草地、米蒿地、玉米地和羊草地均在3 g·kg-1以下,为轻度盐化。盐碱荒地、虎尾草、马莲和水稻田的ESP值均大于40%,为极度钠质土,米蒿、玉米地和羊草为重度钠质土。与盐碱荒地相比,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盐化程度和碱化程度均有所下降,农田玉米地盐碱化指标下降最为显著(P<0.01),表明苏打盐碱地经农田玉米地利用后更有利于土壤脱盐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pH值、水溶性盐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