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74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56篇
  38篇
综合类   341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166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明确芝麻叶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本研究以河南不同地区芝麻上分离所得叶斑病分离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探讨这些分离物的分类属性,并且进行离体叶片和活体茎杆接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6株芝麻叶斑病分离物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分生孢子多数呈倒棍棒状,具隔膜,6个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一致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室内人工接菌芝麻发现,这6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芝麻叶片上,20180909-03属强致病力菌株,20180821-01、20180909-05和20180824-01属中等致病力菌株,20180904-02-02和SF1-1属弱致病力菌株;在芝麻茎杆上,20180824-01致病力最强,其次是20180821-01、20180909-03和20180909-05,SF1-1和20180904-02-02致病力最弱。研究结果证明山扁豆生棒孢不同菌株在芝麻上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32.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 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 132 m~3/hm~2,灌水17次。  相似文献   
33.
自然资源禀赋优渥的承德市一直以来都是京津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林地作为承德市的主要生态支撑,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驱动机制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有着重要的生态安全意义。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定量指标法综合核算2010年和2020年承德市林地二级地类,即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 2020年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 693.71亿元,各类服务功能价值量差异较大,有林地(1 557.37亿元,占比56.3%)与灌木林地(1 028.89亿元,占比39.8%)是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2) 2010-2020年间承德市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长154.06亿元,有林地生态贡献率最大,为82.47%;(3)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各类林地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年降水对承德市林地生态价值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相较单一因素作用而言,对承德市林地生态价值的影响有进一步增强,其中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效果占优。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悬浮物对鲈鱼和梭鱼幼体的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其效应明显。21℃和24℃试验水温时,悬浮物对鲈鱼幼苗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别为:96hLC50为1 711.2mg/L、1 052.8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71.12、105.28mg/L;悬浮物对梭鱼幼苗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别为:96h LC50为453.6、168.1mg/L;安全浓度分别为:45.36、16.81mg/L。随温度、悬浮物浓度的升高,毒性效应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35.
为探明鱼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黏液细胞对疫苗免疫的应答特性,本研究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浸泡免疫灭活迟钝爱德华氏菌前后牙鲆皮肤、鳃、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黏液细胞数量和特性的时序变化。苏木精-曙红(HE)、阿尔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前皮肤主要分布含中性黏多糖的Ⅰ型黏液细胞以及含中性黏多糖和少量酸性黏多糖的Ⅲ型黏液细胞,鳃中可观察到Ⅰ、Ⅲ型以及含酸性黏多糖和少量中性黏多糖的Ⅳ型黏液细胞,前肠中主要分布Ⅰ型黏液细胞,中肠、后肠上皮中可观察到Ⅰ、Ⅲ、Ⅳ型和含酸性黏多糖的Ⅱ型黏液细胞。免疫后,牙鲆黏膜免疫相关淋巴组织中黏液细胞总量随时间呈现先增多后减少趋势,后肠在第5天达到峰值,其他于第3天达到峰值;免疫后各组织中Ⅰ型黏液细胞数量减少,含酸性黏多糖成分的Ⅱ、Ⅲ及Ⅳ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表明疫苗免疫诱导黏液细胞成分由中性黏多糖向酸性黏多糖转变。p H 2.5和p H 1.0条件下AB染色结果显示,免疫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酸性黏液细胞数量增多,且多数为硫酸化酸性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为鱼类黏液的免疫防御功能及黏液细胞在鱼类黏膜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以‘国光’苹果及其红色芽变为试材, 测定了果实发育期间的花青苷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并研究了套袋对芽变花青苷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①在果实发育期间, 芽变果皮的花青苷含量明显高于‘国光’, 尤其是成熟期芽变果皮花青苷含量为132170 U·g-1FW, 而‘国光’仅为49140 U·g-1FW; ②在果实发育期间, 两个品种间PAL 和UFGT的酶活性无明显差异, 但芽变的CHI和DFR酶活性明显高于‘国光’, 表明芽变花青苷合成能力的提高与CHI和DFR酶活性高有关; ③套袋抑制芽变果皮花青苷的合成, 但解袋后花青苷的含量极显著升高, 解袋后4种酶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CHI和UFGT活性均迅速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 这与解袋后花青苷迅速合成相吻合。综上结果, 芽变与原有品种在着色机理上的关键指标是果皮花青苷含量和CHI酶活性。  相似文献   
37.
痛风患者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由于高脂饮食会减少尿酸排出,加重病情,所以痛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花生。胆囊切除者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对胆囊刺激最强,使胆汁大量排放。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储存,  相似文献   
38.
[目的]筛选一套能用于我国肉牛进行大规模亲子鉴定的SNP体系。[方法]运用HAPMAP数据结合文献寻找可用于我国肉牛亲子鉴定的SNP位点,筛选SNP位点及确定数目,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其个体识别力和筛选结果的可信度。[结果]依据筛选标准共选择出38个符合标准的SNP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64 5,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78 0。[结论]经分析38个SNP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个体识别力及累计个体识别力均符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个体识别力等方面的要求,可用于我国大规模肉牛厂进行SNP个体识别鉴定需求。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W-OH砒砂岩固结体干湿循环特性及其细观机理进行研究,为实现W-OH固结改良砒砂岩及其耐久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OH(亲水性聚氨酯材料)对砒砂岩进行固结处理,基于无侧限抗压试验、三轴抗压试验,研究其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并结合SEM,EDS和称重法对其干湿循环后样品微观结构、元素和质量损失进行分析,以获得其破坏机理。[结果]W-OH砒砂岩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黏聚力在1~3次干湿循环后升高;在3~9次干湿循环后,固结体的力学强度降低;9次之后,剩下高黏结力的W-OH胶结体包裹于砒砂岩颗粒表面,力学强度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在1~9次干湿循环后上下波动,9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采用碳元素分析和质量损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样中W-OH流失特性进行评价,发现土样在1~9次干湿循环中W-OH胶结体逐渐降低,并在9次干湿循环后达到稳定,这与上述宏观力学变化的规律相似,验证了破坏机理,为判断其长期特性提供理论依据。[结论]研究表明可将9次干湿循环后达到稳定的W-OH砒砂岩固结体的力学性质作为土体的长期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0.
小赤田小流域是昌宁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施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84 km~2,其中坡耕地面积4.39 km~2,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为低中山山地地貌单元。结合昌宁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主要对试验区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土壤肥力因素和土壤污染情况对试验区土壤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该小流域目前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出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的改善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