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区域生境质量研究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为万年县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思路。【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和GeoDa软件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运用ArcGIS工具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所选的十类景观格局指数,并通过SPSS平台将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00 7、0.637 1和0.698 2,总体来讲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这表明研究区整体的生境质量良好且较为稳定;(2)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生境质量指数的集聚现象较为显著且集聚性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其中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境质量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3)随时间变化,研究区内部的各个地类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破碎化程度加深,其中,2000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已经和农民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用电事故屡屡发生,造成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严重损失。据资料统计,在触电伤亡总人数中,工业和城市居民伤亡约占15%,而农村伤亡约占85%。从电压等级看,高压触电只占12%,而380V以下触电伤亡人数却占88%。笔者拟从剖析农村触电事故的特征出发,探讨农村触电事故频发的原因,旨在提醒和告诫广大用电户特别是农村用电户提高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科学用电意识,有效防止意外触电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武功山草甸严重退化区,通过撒播不同草种、覆盖不同辅助物料、草皮移植及封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试验,分析不同恢复措施植被生长效果及适应性特征,探讨适合在当地特殊环境进行植被修复的优良措施,对退化草甸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亚热带山地草甸的经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无辅助措施下,直接撒播芒草种在武功山退化土壤环境中发芽率最高(盖度为45.67%),对环境适应性最好;其次为狗牙根(盖度为15.33%),高羊茅、黑麦草和画眉草的生长效果较差(盖度依次为6%、5.33%、2.67%)。(2)覆盖无纺布作为草种撒播后的辅助措施,比覆盖草帘子及无覆盖措施的植被生长效果好。(3)草皮移植的植被生长效果在所有植被恢复措施中最好,且本地草种芒(盖度为93.33%,株高为36.88 cm)、中华薹草(盖度为95%,株高为49.53 cm)、武功山飘拂草(盖度为94%,株高为41.26 cm)比引进草种狗牙根草皮(盖度为80.67%,株高为4.29 cm)移植后的生长效果更好。(4)在对原植被环境不产生显著破坏的情况下,推荐使用草皮移植的措施对退化草甸区进行修复;推荐芒作为主要修复草种,狗牙根作为辅助草种,并搭配覆盖无纺布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武功山山地草甸主要群落类型高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江西省武功山金顶风景区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飘拂草(Fimbristylis wukungshanensis)、中华苔草(Carex chinensis)、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为优势物种的5种主要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美国SVC HR-768野外便携式地物波谱仪测定的高光谱数据为基础,利用重采样、一阶微分和去包络线3种数据处理方法分别提取有效的光谱吸收特征参数,以此获得区分5种草地群落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1)5种群落光谱反射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光谱反射率表现为中华苔草野古草五节芒箭竹飘拂草;2)重采样处理得到的特征参数中500-600、600-700和1 200-1 300nm 3个波段的波峰/谷深度差别都最明显,一阶微分处理提取的红边、黄边和蓝边有关的特征参数也能够很好的将5种群落进行分类,而利用连续统去除法提取的特征参数中,吸收谷的宽深比差值最大可达到92,是区分5种群落最有效的特征参数;3)波峰/波谷对应的波长位置是山地草甸5种主要群落的共性参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_1:施氮量75kg·hm-2;N_2:施氮量150kg·hm-2;N_3:施氮量300kg·hm-2)下草甸土壤氮素时空变化规律和草甸植被根系形态特征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各施氮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时间推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7-9月间平均值降到最低(N0:111.7 mg·kg~(-1);N_1:140.6mg·kg~(-1);N_2:162.7mg·kg~(-1);N_3:1 169.0mg·kg~(-1));各处理0-2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10.27mg·cm~(-3))N_2(10.02mg·cm~(-3))N_1(8.0mg·cm~(-3))N0(6.28mg·cm~(-3)),根长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20.1cm·cm~(-3))N_2(20.09cm·cm~(-3))N_1(17.2cm·cm~(-3))N0(14.3cm·cm~(-3)),其中N0、N_1和N_2这3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根系对氮素的积累(N0:13.7kg·hm-2;N_1:23.3kg·hm-2;N_2:31.2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因此,在武功山草甸施用氮肥时应注意其氮肥施用量(推荐施氮范围为0-150kg·hm-2),避免氮素流失引起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以其能够实现大尺度的快速、实时监测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成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为探究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完善的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以弋阳县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基于多期数据判断生态质量稳定性,选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成“点-线-面”要素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弋阳县2010、2015和2019年RSEI均值分别为0.820 3、0.846 6和0.734 9,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生态质量处于良好稳定状态。识别出17个生态源地、35条一般廊道、13条关键廊道和46个生态节点,共同构成弋阳县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增3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1.40 km~2;新增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37.48 km;新增24个踏脚石斑块以及10处生态节点;依托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核心要素,形成“一带两区多轴”生态安全战略布局框架。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完善提供科学支撑,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过程中生态源地的识别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绿色世界的卫士Bt-8010绿色,是自然界的基调,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人寿年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却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种种难以消除的危害。全世界每年要发生200多万起农药中毒事件,美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