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畜牧兽医   10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我国12个地方鸡种淀粉酶、酯酶、运铁蛋白及碱性磷酸酶等4种血浆蛋白质(酶)结构基因座的多态性。12个地方鸡种中所测的4个座位均表现出多态。根据检测座位的基因频率,计算群体平均基因杂合度。并用模糊聚类法对所研究的12个地方鸡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和白耳鸡在λ为0.996时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狼山鸡、仙居鸡、河南斗鸡、萧山鸡、固始鸡和藏鸡等依次聚为一大类,表明泰和乌骨鸡和白耳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北京油鸡与其他鸡种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92.
 腺苷琥珀酸裂解酶是嘌呤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催化嘌呤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反应:(1)由SACIAR生成AICAR的反应;(2)由腺苷酸琥珀酸生成腺苷酸单磷酸的反应。本研究对泰和乌骨鸡、隐性白羽肉鸡腺苷琥珀酸裂解酶基因的cDNA进行了克隆,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6处碱基突变:249 G→A(TH),717 C→G(TH),985 A→G(TH)仅在泰和乌骨鸡中出现;992 T→C(RW),1400 C→T(RW)仅在隐性白羽肉鸡中出现;而在泰和乌骨鸡和隐性白羽肉鸡中均检测到突变1179 A→C(TH,RW)。其中985 A→G(TH),1400 C→T(RW)处突变导致两处氨基酸突变:Thr→Ala(305),Ala→Val(443),其它4处碱基突变均为同义突变。  相似文献   
93.
泰和乌骨鸡肌肉肌苷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其遗传力估测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4~28周龄泰和乌骨鸡为材料,研究胸肌和腿肌肌苷酸(IMP)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肌肉中IMP含量随周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②体重与胸肌和腿肌IMP含量呈极显著中等负相关(P<0.01,r分别为-0.3457、-0.3722),胸肌和腿肌在IMP含量上呈极显著中等正相关(P<0.01,r为0.5196);③应用回归分析建立了泰和乌骨鸡肌肉IMP含量依周龄和体重的最佳线性回归方程;④4~28周龄,各周龄肌肉IMP含量具有中等遗传力(0 4133~0 6025)。  相似文献   
94.
运用改进的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空气干燥法,分析了藏鸡和茶花鸡染色体G带。G带研究结果表明:2个地方鸡种的染色体G带带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带纹数目的差异和带纹宽度的差异,藏鸡前10对大型染色体可分为33个区,共149条带,而茶花鸡可分为34个区,共146条带;同时对2个地方鸡种G带带型特征进行详细比较,并绘制了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95.
以7日龄皖西白鹅为试验对象,研究于(12±1)℃条件下进行急性冷应激处理时对HPA、HPT轴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技术动态研究冷应激反应中应激激素相关基因TRH、TSH、CRH、ACTH基因mRNA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丘脑TRH基因mRNA转录量在冷应激0.5h、3h、6h、9h...  相似文献   
96.
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97.
以PRL和POU1F1为影响鸡产蛋数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PRL基因调控区和POU1F1基因外显子3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PRL、POU1F1基因多态位点和两基因聚合基因型与72周龄产蛋数的关联。结果表明:PRL调控区的插入/缺失基因型AA型和POU1F1基因exon3的突变(A5331T)基因型CC型与72周龄产蛋数显著相关(P0.05),AA、CC型对产蛋数的加性效应分别为3.65和3.57。聚合基因型AACC型个体72周龄产蛋数(除AACD型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8.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催乳素(PRL)基因调控区和神经肽Y(NPY)基因转录起始区的多态性,并分析PRL、NPY基因单基因型和聚合基因型与72周龄产蛋数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PRL基因调控区基因型AA和NPY基因转录起始区基因型CC与72周龄的产蛋数显著相关(P0.05),AA型对产蛋数的加性效应值为3.65,显性效应值为-0.24;CC型的加性效应值为3.22,显性效应值为-0.7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的聚合个体AACC型72周龄的产蛋数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除ABCD型外)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基因效应分析表明,两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
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lanffy 3种被广泛采用的非线性生长模型,对苏禽乌骨鸡的累计产蛋数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都能很好地对其累计产蛋数进行拟合,拟合度(R2)都在0.99以上,尤其以Bertallanffy模型对苏禽鸟骨鸡的累计产蛋数拟合效果最佳,其拟合的拐点周龄和拐点产蛋数...  相似文献   
100.
在同一饲养与实验条件下,对我国12个主要地方鸡品种进行了系统种质测定;并根据表型标记进行地方鸡种间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12个地方鸡品种分为4个类群:油鸡、斗鸡、固始鸡、藏鸡、大骨鸡和白耳鸡一类;仙居鸡、乌骨鸡和茶花鸡集成第2个类群;萧山鸡和鹿苑鸡集成第3个类群;狼山鸡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