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0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8、N3分别组成感病和抗病组合,运用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了不同组合中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抗病组合的叶肉细胞中,侵染早期(接种8~12h),叶绿体膨胀,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零乱,核染色质发生凝集现象;接种后24h,叶绿体继续膨胀变形,线粒体结构清晰完整,核变形严重;侵染后期(接种后72 h),细胞核近乎衰败,双层核膜已基本辨认不清,叶绿体结构基本解体。此时线粒体嵴突已发生退化,只有双层膜结构,内部出现空虚状态。细胞中的病毒粒子很少,也没发现柱状内含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叶绿体和细胞核是最早做出反应的细胞器,而线粒体是最后解体的细胞器。感病组合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比抗病组合晚了10 h以上,细胞器的结构变化特征与抗病组合相似,但在所观察的整个互作过程中,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衰退是同步的,显示出了细胞被动死亡的特征;且在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叶绿体上均有淀粉粒的积累,另外还观察到线粒体的异常增加现象,这可能是为了病毒粒子的增殖和柱状内含体的产生提供能量所致。  相似文献   
82.
利用22个表型性状和60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对黑龙江省140份代表性种质(78份地方品种和62份育成品种)进行分析, 根据UPGMA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和Model-base对SSR数据进行遗传结构划分。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第II类群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第I类群, 2个类群遗传距离为0.2427;PCO结果显示这2个类群分布在不同区域, 这与地理来源和育成年代密切有关。依据品种类型分为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组, 后者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前者, 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131。依据表型数据的PCO分析表明, 分布区域与品种类型有关, 与SSR结构分类的结果吻合度低, 两组品种主要在3个主成分的6个表型性状上有所不同。它们不是2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 根据分子标记和表型分类各有特点;建议在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将分子数据和表型数据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3.
发挥优势振兴河北大豆产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河北大豆生产发展优势,根据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振兴河北大豆产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4.
无腥大豆种质创高产和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营养丰富 ,大豆食品被公认为功能性食品。大豆蛋白广泛用于多种食品的添加剂。大豆含有人体必须的 8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关键性的赖氨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 ,并富含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不含胆固醇 ,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但是大豆蛋白中含有 3种结构不同的脂氧酶 (lox)同功酶 ,它催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产生豆腥味、苦涩味。影响人们对大豆的直接食用 ,也使豆制品的储藏和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大豆加工脱腥除臭是主要的工序和技术。而除臭脱腥通常采用化学和高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脱腥后蛋白质变性严重 ,溶解度降…  相似文献   
85.
通过鉴定河北省区域试验大豆品系的纯度、构建参试大豆品系的指纹图谱、分析品系间的遗传关系,可有效指导河北省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以参加2016年河北省区域试验的21个大豆品系为材料,用均匀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的62对SSR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对SSR引物(Satt216、Satt175和Satt125)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将21个大豆品系完全区分开;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21个大豆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82,平均0.63。以遗传相似系数0.64为阈值可以将21份品系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二类群与第三类群品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61~0.82。通过筛选的2对SSR引物(Satt216、Satt114)检测到大豆品系纯度分布范围为85%~100%,平均纯度为97%。21份参试品系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品系间遗传变异较小,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比较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豆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86.
抗草甘膦转EPSPS大豆的基因漂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和不同生长类型的非转基因大豆为材料,通过表型筛选及PCR分子检测,分析不同方向和距离条件下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通过花粉向非转基因大豆的漂移率,为制定转基因大豆安全种植隔离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大豆的基因漂移率明显不同,以育成品系ZZH015最高,在70 612株中的漂移率为0.45%;半蔓生地方品种DPZ722次之,164 449株中漂移率为0.01%,而195 088株野生大豆YDD080中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方差分析表明,漂移率在不同距离和方向条件下均有显著差异,随着距离的增加不断递减。在5 m处漂移率为0.03%,而在29 m处降至0.001%。基因漂移在下风口方向发生较多,表明风媒可能是影响基因漂移分布的重要因素。如果以1%基因漂移率为阈值,无论是自然条件下还是随机选取1 000粒检测,漂移率都低于阈值,表明转EPSPS基因大豆的基因漂移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87.
冀南地区不同产量类型夏大豆根系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出苗后20 d(苗期)、41 d(开花结荚期)、65 d(结荚鼓粒期)分别测定形态和生理性状.结果表明:根系鲜重、根总长、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在不同取样时期两种产量类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两种产量类型间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其增量在出苗后41 d和65 d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出苗后65 d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增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更大,该期的相应根系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在根系方面的参考.根活形态增量与产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于生育期差异较大的材料之间的研究,进而对大豆产量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88.
黑龙江省大豆种质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2个表型性状和60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对黑龙江省140份代表性种质(78份地方品种和62份育成品种)进行分析,根据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和Model-base对SSR数据进行遗传结构划分.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第Ⅱ类群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第1类群,2个类群遗传距离为0.2427;PCO结果显示这2个类群在不同区域,这与地理来源和育成年代密切相关.依据品种类型分为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组,后者的各项多样性指标均高于前者,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131.依据表型数据的PCO分析表明,分布区域与品种类型有关,与SSR结构分类的结果吻合度低,两组品种主要在3个主成分的6个表型性状上有所不同.它们不是2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根据分子标记和表型分类各有特点:建议在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将分子数据和表型数据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9.
良种良法配套推发展河北省大豆生产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张孟臣对于一个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才能发挥增产优势。我们与省种子公司、技术推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了冀豆7号良种繁育和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带动全...  相似文献   
90.
河北省地处黄淮流域,种植大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全国大豆主要生产省份之一。目前大豆在我省列为第四大作物,除本省北部坝上高原外,各地广为种植。纵观建国以来40多年的历史,大豆生产曾迭荡起伏。1976年种植面积由1957年的1220万亩一度跌落到325.8万亩,减少了近900万亩,出现了城乡人民吃豆腐难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政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发展,1991年恢复到646万亩,人们对豆制品的需求才有所缓解。一、大豆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1.新中国成立43年来大豆生产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大豆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稳步发展阶段(1949—19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