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5篇
  5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9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草原红牛、肉用群体(含1/4利木赞血草原红牛)作为试验牛种,按营养水平分为高、低营养水平组,对各组饲料营养消化率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肉用群体高营养组能量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高营养组粗脂肪和粗纤维消化率极显著低于低营养组(p0.01);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粗蛋白消化率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肉用群体粗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草原红牛(p0.01)。血液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肉用群体高营养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p0.01);在高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在低营养水平下,肉用群体葡萄糖含量极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1)。且各血液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在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上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肉用群体的平均日增重随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2.
以58头草原红牛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基因3′UTR序列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IGF-ⅠR基因3′UTR中发现PCR-SSCP的多态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和3种基因型。对所得基因型与生长和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3′UTR中AB型的胴体产肉率、肉骨比显著高于AA、BB型(P0.05);AA型的脂肪覆盖率显著高于BB型(P0.05),与AB型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3.
不同品种牛IGF-I基因5′调控区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134头牛IGF-I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上游510bp处检测到一个C→T的碱基突变,有两个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统计结果发现,在夏洛莱牛和草原红牛群体中等位基因A占优势,但是在利木赞牛群体中却是等位基因B占优势,西门塔尔牛群体中两种等位基因的比例相对平均。AB基因型在4个群体中均为优势基因型。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草原红牛群体处于非平衡状态(P﹤0.05)。为今后对牛的肉质性状研究打下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以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肌生成抑制素(MSTN)基因内含子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内含子1发现多态性位点,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测序结果显示在1 452 bp处存在C→T的碱基突变;该位点的多态性对草原红牛的净内率有显著影响(P<0.05),BB型和AB型显著高于AA型(P<0.05),BB型和A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屠宰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以初步推断MSTN基因可能是影响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一个影响肉质性状的QTL连锁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进一步揭示CAPN1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草原红牛初生牛与成年牛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瘤胃、十二指肠、背最长肌8种组织中的CAPN1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PN1基因在组织中普遍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且成年牛的CAPN1基因在肺脏和瘤胃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初生牛(P〈0.05),成年牛在肝脏、脾脏、肾脏和背最长肌组织中CAPN1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初生牛(P〈0.01)。  相似文献   
106.
:针对单级PID 算法在人造板连续压机温度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串级积分分离PID 算法为基础,开发包含主、 副控制回路的温度控制系统,并设计模块化控制程序和监控界面。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串级积分分离PID 算法利用 主、副控制回路的协同作用,提高压机热压温度的控制精度,体现出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的黄芩多糖添加方案对猪冷冻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猪冷冻处理的精液共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添加不同浓度黄芩多糖的试验组(在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0.2、0.4、0.6、0.8、1.0g/L黄芩多糖),对冷冻-复苏的精液进行精子活力及相关运动参数、精子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率等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0.4 g/L的黄芩多糖对冷冻-复苏后的精子直线速度、曲线速度、平均路径速度、顶体完整率、DNA完整率和精子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P<0.05)。0.6 g/L黄芩多糖组精液冷冻复苏后精子的运动参数、顶体完整率及抗氧化酶活性与0.4 g/L黄芩多糖组无显著差异。此外,0.8 g/L黄岑多糖组的质膜完整率及直线性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不同浓度的黄芩多糖均可提高猪冷冻精液品质,其中提高猪冷冻精液保存质量的最适添加量是0.4 g/L。  相似文献   
108.
1吉林省肉牛业现状1.1肉牛饲养规模逐步增大吉林省1978年黄牛存栏107万头,出栏44872头;至2001年末,全省黄牛存栏446.64万头,出栏281.28万头,分别为1978年的4.17倍和62.65倍。2003年末,吉林省牛饲养量已达822万头,肉牛存栏488.3万头,肉牛出栏168万头,生产牛肉46.2  相似文献   
109.
营养水平对不同品种杂交肉牛育肥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杂交肉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并比较西门塔尔、安格斯和夏洛来杂交肉牛的育肥效果。选购后躯发育良好、体质量相近且肉用体型明显的10月龄西杂牛20头、安杂牛12头、夏杂牛20头。随机分为高能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6头,各组平均始质量差异不显著。分别喂以高和中2种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进行240d的肥育试验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肥育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西杂牛、安杂牛和夏杂牛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提高13.6%、7.8%和7.5%,高能组均优于对照组;肥育后期,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安杂牛的平均日增质量提高21.9%,西杂牛和夏杂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2)高能组试验牛的宰前活质量、胴体质量、屠宰率和优质肉块分割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组内不同品种杂交牛之间差异不显著。3)在肥育前期,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中安杂牛日增质量最高,其次是西杂牛和夏杂牛;肥育后期,与对照组相比,高能组中的安杂牛日增质量依然最高,其次是夏杂牛和西杂牛,但组间差异不显著。4)通过屠宰试验,并对试验牛的胴体和肉品质量测定发现,安杂牛的日增质量、胴体质量、屠宰率数值最高,夏杂牛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但高能组与对照组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试验条件下,日粮营养水平对不同品种杂交肉牛的育肥效果只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玉米秸秆利用途径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综合利用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大约6亿吨.根据玉米籽实的产量推测,2000~2005年间我国玉米秸秆的年产量在1.2~1.48亿吨。目前.全国大约有30%的秸秆直接用作农村生活燃料;10%用于牲畜饲料;23%用做工副业生产;6%直接还田。然而大量的秸秆被就地焚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些秸秆的综合利用可加速畜牧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保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