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49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5篇
  13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陈超  黄顶  王堃  张卫华  孙增慧  陈龙 《草地学报》2014,22(4):722-727
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干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行样带调查,以探讨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路旁有农田的地段中,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密度要显著大于有草地的地段(P<0.05)。距离则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从路基到路旁生境距离的增加,草木犀属的分布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公路的走向也影响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草木犀属在下风向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上风向的分布密度(P<0.05);公路两旁高大树木的遮阴同样影响草木犀属植物沿公路的分布,遮阴环境影响草木犀属一年生植物的密度(P<0.05),但对于二年生植株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文献和资料的整理,在了解斑地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历史和地理分布、扩散模式等的基础上,采用2种风险评估体系,即澳大利亚(或新西兰)风险评估体系(WRA)和中欧风险评估体系(WGWRA)对其入侵风险进行评估。斑地锦原产于北美洲,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归化;目前,已在我国25省70市有分布,并呈现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其分布区的趋势。斑地锦为大戟科有毒植物,种子产量大、耐逆性强,适应多种多样的气候环境,可以在农田、草坪、道旁及荒地等多种生境中建植和归化。一旦入侵成功,则威胁到当地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WG-WRA分值为22分,入侵等级为中等风险Ⅱ;WRA风险评估分值为29分,具有很高的入侵风险;其中,农业和环境方面的分值分别为16分和15分。2个风险评估都表明斑地锦在我国有较高的入侵风险,是需要引起警示的外来植物。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斑地锦的预报和监测,并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3.
δ13C法研究砂姜黑土添加秸秆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该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运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砂姜黑土,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不同时期各粒级土壤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砂姜黑土(对照组),水稳性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低。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试验组)显著促进了2000、2000~250μ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团聚(P0.05);培养到120 d时,2000、2000~25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65.5%、16.0%,促使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P0.05),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得到改善。试验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培养到15 d时,2000、2000~250、250~53、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1.4%、25.4%、34.7%、50.0%,其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大团聚体的增加幅度。MWD、GMD、R0.25与2000~250、250~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00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不显著。不同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明显增加,动态变化较大,表明外源新碳周转速率较快。外源新碳主要分配在250~53、53μm粒级微团聚体中,分配比例分别为38%、28%,外源新碳的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原有机碳。研究得出添加水稻秸秆有利于增加砂姜黑土的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碳水平,改善了土壤结构,这为淮北地区土壤质量提升及有机碳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以3个品种砧木南瓜种子为试材,采用水培法研究了Ca~(2+)胁迫对种子萌发特性和芽苗生长的影响,以确定适合砧木南瓜耐盐性评价的指标,并筛选出适宜的Ca~(2+)浓度。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Ca~(2+)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主根长、侧根数、下胚轴长及平均鲜重受抑制程度远高于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的受抑制程度。综合分析,除主根长外,其余指标均可作为耐盐性评价指标;砧木南瓜种子萌发期各指标和活力指数耐盐性筛选的适宜Ca~(2+)浓度为90~120 mmol/L,芽苗期各指标除主根长外,耐盐性筛选的适宜Ca~(2+)浓度为60 mmol/L。  相似文献   
125.
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 )为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种皮坚硬、渗透性强,这是阻碍以种子 为外植体启动组织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成功建立红锥组培快繁体系,系统研究了红锥种子灭菌方案、 种子萌发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红锥种子最佳的灭菌方案为:先将带种皮种子用 75% 酒精浸 泡 40 s,用无菌水冲洗 1 次,然后用 0.1% 升汞浸泡 12 min,无菌水冲洗 5~6 次,接着剥除种皮,再用 0.1% 升汞浸泡 6 min,无菌水冲洗 5~6 次,污染率最低,为 26.7%,发芽率最高,为 73.3%;较好的萌发 培养基为改良 MS+GA3 3.0 mg · L-1,接种后第 2 天种子即开始萌动,萌发率 93.3%,生长旺盛;较好的丛 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 MS +6-BA2.0~3.0 mg · L-1+NAA 0.2 mg · L-1+GA3 3.0 mg · L-1, 丛芽数量平均 6.01 个。 外植体诱导效果与灭菌方案、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浓度等有显著的关系。较低盐浓度的改 良 MS 培养基、较高水平的 6-BA 有利于丛芽的诱导。  相似文献   
126.
为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杜鹃红山茶2年生嫁接苗生长的影响,以V(黄心土)与V(泥炭土)为1:1作为栽培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18种不同容积、不同材质、不同形状和不同排水类型育苗容器栽培杜鹃红山茶苗高、冠幅、接穗直径、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6月生杜鹃红山茶不同容器间苗高没有显著差异,冠幅存在显著差异;34月生接穗和砧木直径生长变化差异小,苗高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接穗高生长,成活率、苗高和冠幅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但冠幅差异缩小;34月生杜鹃红山茶成活率88.89%以上,平均苗高64.99 cm,平均冠幅45.88 cm,苗高和冠幅平均生长量分别为9.57 cm和13.36 cm,综合生长量Wi在8.34~13.95 cm,平均为11.47 cm;36月生不同容器间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生长最优的容器是以底部和侧1排排水,四方体或六方体,木料和硬塑料的容器。经综合评选,改制的底部和侧1排排水的多棱盆1和六角盆1,自制的四角木箱为苗圃生产用的优良栽培容器。  相似文献   
127.
以生产上常用的几个砧木南瓜品种为试材,以耐热品种NT和不耐热品种CQ作为耐热性对照鉴定品种,发芽期和幼苗期对供试品种进行热胁迫处理,对发芽势、胚根长、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作耐热性鉴定。结果发现:发芽势、胚根伸长比、SOD活性、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作为砧木南瓜的耐热性鉴定指标,POD活性可作为耐热性鉴定的重要参考,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不宜作为砧木南瓜的耐热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8.
为了探讨红锥不同修枝方式和切口保护剂对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在7年生红锥纯林中开展了2种修剪方式和4种切口保护剂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修枝方式以锋利的锯子紧贴主干修剪且不损伤树皮为宜,修枝后可以用油性防锈漆对切口涂抹加以保护,该方法简便易行且成本最低,可以有效防止切口处水分流失和细菌真菌侵入,此处理方法可以使直径1.0c...  相似文献   
129.
为了获得较优的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优良无性系嫁接方法,为后续研究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砧木高度及PE平口袋厚度开展单因素和双因素正交试验,4个月后调查其嫁接成活率及新萌接穗长度。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用PE平口袋厚度0.06mm、0.08mm、0.10mm、0.12mm和0.16mm进行套袋时,嫁接成活率介于75%~100%之间,新萌接穗长度介于8.0~9.5cm之间;双因素试验表明不同砧木高度新萌接穗长度呈极显著差异,不同PE平口袋厚度嫁接成活率呈现显著差异,砧木高度与PE平口袋厚度交互作用对巨桉嫁接成活率及新萌接穗长度影响差异较大。巨桉适宜的嫁接方式为砧木高度为30cm, PE平口袋厚度为0.10mm。  相似文献   
130.
首先根据泾惠渠灌区试验区近60a的气象、土壤资料,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区域冬小麦、玉米、棉花的灌溉需水量。根据研究区需水、供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渠井适宜比理论提出3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在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从地下水合理埋深、丰枯季地下水量构成等角度,对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未来年地下水位的预测可知,3种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埋深都在合理的埋深范围内;对比分析发现第2种方案的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降深适中,开采量有可靠的补给保证,并在丰枯两季形成动态调整,为最优方案。该研究为今后试验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