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55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20篇
  17篇
综合类   265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561.
土壤中难培养微生物培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酶、丙酮酸钠和适当的稀释培养基,以及采用土壤浸出液直接培养的方法,将从土壤中筛选出的处于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结果部分难培养微生物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菌落,这为进一步开发土壤中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2.
早熟区旱地玉米“一增二早三改”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高海拔冷凉早熟区有效积温低,无霜期短,固有的气候条件、不足的水热资源严重限制了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提高。该区域旱地玉米种植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较大比例,加之降雨偏少、传统沿用早熟玉米品种及其粗放种植技术,致使区域内玉米产量一直徘徊在极低水平。山西省"十一五"旱作节水科技专项针对上述客观生态特征及其生产现状,实施了旱地玉米"一增二早三改"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增产效益。分析总结试验示范实施效果,形成实用技术规范或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对提升全省旱地玉米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3.
秧苗从秧田移栽到本田以后,稻株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常会出现迟迟不返青、生长停滞的现象——僵苗,俗称“坐蔸”、“坐襟”、“赤枯”、“矾麻斑”。稻区一般年份发生率在5%-10名,严重年份发生率高达20%,轻者影响分蘖成穗,延迟生长季节,降低产量;重者造成毁苗重栽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564.
糯玉米以鲜食或青穗加工为目的,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产量、品质、熟期及抗逆性等因素;在选育自交系时,依据基础材料和育种手段的不同,有6种选育方法:直接选育法、轮回选择法、杂交选育法、群体改良法、二环系选育法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系法;筛选新组合时,应注重果穗外观商品性和口感品质的选择;把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结合起来,加快糯玉米育种的速度.  相似文献   
565.
冷凉区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6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设置了6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0.8,32.1m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4.3,16.3mm。(2)不同耕作处理土壤紧实度差异主要在15cm内,条耕平均为常规旋耕的2.6倍,免耕第1年土壤紧实度最高,为常规耕作的4.6倍,以后逐年下降。(3)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日平均地温降低0.2,0.1℃(5cm)和0.8,0.3℃(10c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日平均地温降低0.7,0.4℃(5cm)和1.5,1.0℃(10cm)。(4)保护性耕作3年后,免耕和条耕平均较常规旋耕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5g/kg(覆膜)和1.2g/kg(不覆膜);保护性耕作5年后,土壤培肥效应更加明显。(5)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产4.4%和6.9%,且条耕+二元覆盖经济产量显著大于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目前来说,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培肥土壤、稳产高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条耕+二元覆盖。  相似文献   
566.
为探明旱地粮用豇豆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采用裂区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粮用豇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出苗率较露地种植增加10.5%,且明显加快粮用豇豆的生育进程,出苗期提前1d,分枝抽蔓期平均提前2d,开花结荚期平均提前3d。其中覆膜种植和露地种植对豇豆生长影响的最大差异在分枝抽蔓期,株高、复叶数和分枝数显著大于露地种植,为取得高产奠定基础,实收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较露地种植增加27.4%和20.5%。覆膜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为11.3万株/hm~2,且随密度增加产量的变化呈倒抛物线型,而露地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仅为7.5万株/hm~2,且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降低。该区域旱地粮用豇豆采用覆膜种植,播种密度为11.3万株/hm~2时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67.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甘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土壤环境及甘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种地温较沟种明显增加,垄种5,10,20 cm地温分别较同一层次沟种日平均增加2.08,1.61和0.50℃,且早晚温差明显增大;整个生育期,沟种较垄种0~2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1.9%;收获时甘蓝植株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是垄种显著大于沟种,所有处理以种植方式为垄种、密度为82 500株/hm2的处理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68.
出口蕨类野菜的加工技术山东省泰安市菜篮子科技园食品研究室271000张冬梅我国是蕨类野菜开发生产量最大的国家,蕨类野菜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出口商品之一,每年出口1万吨以上,换汇额超过了传统出口菜,是山区农民很好的致富途径,现将加工技术总结如下。蕨类...  相似文献   
569.
冬瓜的营养与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