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腺内局部分子适应以调控乳蛋白的合成。研究假设氨基酸和产能底物通过系统和局部机制组合独立调控乳腺内氨基酸的代谢和乳蛋白的合成。试验选用6头具瘤胃瘘管的初产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随即分配到4个处理组中。试验采用重复的不完全4×4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期间,试验动物的基础日粮组成(17.6%粗蛋白质和6.61MJ/kg泌乳净能)相同。泌乳奶牛限饲采食量至70%并通过蠕动泵连续36h分别灌注水、酪蛋白(0.86kg/d)、淀粉(2kg/d)和淀粉与酪蛋白的混合物(2kg/d淀粉+0.86kg/d酪蛋白)。整个试验期间测定乳产量和乳成分组成;灌注的最后8h每20min采集动脉和静脉血浆样品,用于测定乳腺对氨基酸的吸收率;每期灌注末采集乳腺组织样品,用于评定调控乳蛋白合成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磷酸化位点。结果显示,灌注酪蛋白组增加了动脉血浆中氨基酸的浓度,提高了乳腺从血浆中摄取氨基酸的效率,但对氨基酸的清除率和乳蛋白的产量没有影响。灌注淀粉组增加了乳产量和乳蛋白产量,提高了乳腺血浆流量,但降低了动脉血浆中氨基酸的浓度,同时,提高了乳腺对氨基酸的清除率和乳腺对氨基酸的净吸收量。灌注淀粉组同时提高了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浓度,核糖体蛋白S6的磷酸化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也随之提高并伴随着乳蛋白产量和血浆流量的变化。灌注酪蛋白和淀粉的混合物处理组提高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标的磷酸化。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素刺激,乳蛋白合成调控的细胞信号分子机制反应不同。试验过程中,由于灌注酪蛋白对乳蛋白合成的影响不明显,未发现试验假设的酪蛋白和淀粉对动物代谢和细胞信号传导的独立效应。  相似文献   
32.
正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比想象得要顽固,这就提醒大家除疫苗研发之外,也要重新审视食物对人体营养健康的重要性。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明确提出,尽量保证每人每天至少300 g奶及其制品,以提高人体抵抗力。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奶类具有"基础营养"与"活性营养"双重营养功能。  相似文献   
33.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奶牛养殖状况,系统剖析制约湖南省奶牛养殖提质增效的瓶颈,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会同农业部奶牛科技入户专家组针对湖南省奶牛养殖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养殖场(小区、户)、乳品企业和生鲜奶收购站的访谈和对奶牛日粮成分的抽样检测,深刻挖掘了湖南省奶牛养殖中的问题,提出了奶牛养殖提质增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为了研究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奶山羊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选择20头健康泌乳崂山奶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2种不同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μg·kg~(-1)纯AFB_1(干物质基础)(对照组和AFB_1组)。整个试验为期21 d,前7 d为预饲期,后14 d为正式期。AFB_1组奶山羊的产奶量和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乳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奶山羊摄入AFB_1后血液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显著降低(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极显著降低(P0.01),而红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加(P0.01),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饲粮添加AFB_1奶山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增加(P0.05),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50μg·kg~(-1) AFB_1能显著降低奶山羊的产奶量,导致血常规指标出现异常,对奶山羊肝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5.
试验旨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生乳中双乙酸钠的方法。生乳样品经磷酸变性沉淀蛋白,并将样品中双乙酸钠酸化转化为乙酸,定容,离心取上清液,过微孔滤膜后,以磷酸二氢铵为流动相进行HPLC检测,外标法定量。在0.05~0.50 m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R2=0.997,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4.1%。此方法检出限为0.05 g/kg。  相似文献   
36.
本试验在连续3年时间里测定了上海地区热应激周期变化对泌乳中期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品质的影响。通过实地测定并计算分析,绘制了上海地区热应激周期变化图谱,揭示了整个热应激周期中不同热应激程度的分布状况。研究对比了自然生产环境下无热应激与中度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品质的影响,发现中度热应激极显著降低了奶牛采食量、产奶量、乳脂校正乳产量、能量校正乳产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总固体含量(P<0.01),而且显著增加了乳中尿素氮含量(P<0.05)。在热应激周期变化研究中发现,中度热应激显著升高泌乳奶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P<0.05),而且呼吸频率比直肠温度对热应激变化的反应更快、更敏感。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的影响取决于热应激程度,2012年整个热应激周期的热应激程度比较低,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2013年热应激程度更加严重,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在牛奶品质中,受热应激影响最大的是乳蛋白合成量(P<0.01)。2012年和2013年2个热应激周期变化对其他乳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年的热应激周期变化都导致乳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和乳中尿素氮含量显著升高(P<0.0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热应激周期变化并没有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P>0.05),而且产奶量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仍然出现了乳蛋白含量下降和乳中尿素氮含量升高(P<0.05)。这表明热应激周期变化改变了泌乳中期奶牛氮代谢的途径,发生了氮营养重分配(repartitioning)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不依赖于采食量和产奶量,可以称之为“热应激乳蛋白降低征”(heat-stressed milk protein decrease syndrome,HS-MPD)。  相似文献   
37.
代谢组学是检测低分子质量(通常分子质量小于1 000u)代谢物的变化,并以此来研究生物体受到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后所产生代谢产物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代谢组学在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安全研究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从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入手,综述了目前代谢组学在奶牛营养、疾病、热应激、牛奶质量与奶品安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8.
管理良好、高产的奶牛群体中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监测奶牛群以预防SARA造成的损失是当前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瘤胃穿刺术测定瘤胃pH监测瘤胃酸中毒备受质疑,但这项技术仍然是诊断SARA可依赖的方法。持续测定瘤胃pH在将来或许成为可能。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的瘤胃内参数变化和乳脂率变化是监测奶牛个体SARA的另一种有效手段,但此种方法不适宜奶罐中取奶样。饲料及饲养管理优化以降低瘤胃酸的负载是降低SARA的有效手段。定期监测利于及早发现SARA和降低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随着消费者对动物福利的日益关注,饲养管理中一些不可避免的SARA将成为奶牛产业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9.
很多奶牛特有的风险因素都可能导致临床型乳房炎。虽然对这些影响因素已经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几个方面。本研究利用多变量模型分析所有的奶牛因素对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同时,运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致病菌诱发临床型乳房炎的概率。样本数据覆盖274个荷兰奶牛群中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包含了22860头不同胎次奶牛的28137个泌乳期,其中共记录5363例临床型乳房炎,但仅有2525例可被归因于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致病菌。多元回归分析中同时也包含了奶牛的胎次、泌乳阶段、季节、体细胞数信息(每月测定1次)及发病牛的病史,对小母牛和经产奶牛泌乳的第1个月和第2个月进行了单独分析。结果发现,当对奶牛所有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时,每天每头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发病率是相当大的,变化范围为0.0002~0.0074。尤其是先前就有临床型乳房炎病例、前1个月体细胞数偏高和先前泌乳期内平均的体细胞数偏高,都会增加泌乳期当月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几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因素无法辨别临床型乳房炎与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三嗪类除草剂会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人类健康,很多国家已将部分此类化合物列入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名单。作者从样品提取和仪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综述了环境和食品样品中三嗪类除草剂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在样品提取方面,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简便且具有较高回收率,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另外,由于分子印迹、凝胶渗透色谱和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可以提高方法选择性和降低样品基质干扰,因而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的提取工作;在检测技术方面,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此外,由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方法检测限并能提高阳性样品的定性准确度,符合高通量和痕量检测的发展趋势,因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三嗪类除草剂残留的定量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