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2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篇 |
农学 | 60篇 |
基础科学 | 76篇 |
59篇 | |
综合类 | 400篇 |
农作物 | 58篇 |
水产渔业 | 62篇 |
畜牧兽医 | 244篇 |
园艺 | 74篇 |
植物保护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采取温室盆栽的方式,研究了干旱胁迫对7种观赏植物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它们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植物叶片含水量和株高明显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叶片含水量、相对株高降低率、水分亏缺率、临时萎蔫系数、永久萎蔫系数、CAT活性相对变化率可以作为7种观赏植物抗旱性评价的主要指标;锦带花[Weigela florida(Bunge) A. DC.]、牡荆(Vitex negundo L.)和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 L.)的抗旱能力高于其他植物的,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 L.)和金钟花(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的抗旱性居后2位,多花木兰(Indigofera amblyantha)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的抗旱能力为中等。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同化利用秸秆碳源的微生物生态演替过程,明确参与秸秆分解的主要微生物类群,为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3C标记高丰度玉米秸秆。微宇宙室内培养试验的供试土壤为华北平原石灰性潮土。共设置3个处理:不添加秸秆(soil)、添加自然丰度秸秆(soil+12C-straw)和添加13C标记秸秆(soil+13C-straw)。培养30天时,结合同位素示踪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分析利用秸秆碳源的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1)秸秆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在培养第1天达到峰值,土壤和秸秆CO2排放比例均在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2)整个培养时期共发现参与秸秆碳同化利用的细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238个,真菌OTUs 24个。细菌OTUs主要属于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 相似文献
94.
施氮模式对玉-麦周年轮作系统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适宜豫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一体化种植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2016—2017年分别在豫北典型高产田区河南省鹤壁市和中产田区河南省原阳县开展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轮作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与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共设5种处理:不施氮肥(T1)、普通尿素按210 kg(N)?hm?2一次性基施(T2)、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且总施氮量同T2(T3)、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氮素减量施用(T4)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氮素足量施用(T5)。分别于夏玉米和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测试叶片SPAD值、植株与籽粒氮含量及生物量等氮营养指标,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计算植株氮积累量与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处理间,高、中产区夏玉米与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营养指标整体变化趋势均为T5T4T3T2T1。产区间,各处理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性状及氮营养指标均表现为高产区显著优于中产区。综合各处理平均值,高产区夏玉米产量、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相比于中产区分别平均提高58.0%、19.2%和47.1%,冬小麦增幅则分别为34.7%、33.3%和85.9%。氮利用效率方面,高、中产田在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100kg籽粒需氮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T5T4T3T2T1,处理间差异显著;氮素收获指数则与此相反。豫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轮作制在作物稳产甚至增产条件下,采用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配施的氮肥优化施用模式不仅可有效减少肥料用量,还能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95.
宜兴地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含量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太湖流域宜兴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均处于I级水平,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全氮变异系数在30%左右,速效磷处于25%~65%间,空间分布不均匀。与1982年监测结果相比,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速效磷含量提高226%,增幅十分显著。水稻田的全氮含量、菜园土的速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达到极显著水平。菜园土全氮和速效磷半方差函数模型的块基比分别为44.87%和58.82%,空间相关性最弱,而人工管理措施最少的果园土其空间相关性最强,块基比分别为26.45%和21.88%。宜兴地区土壤氮磷含量分布不均,与种植制度、肥料施用量等农业管理措施有关。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布特性与其利用方式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空间相关性有明显差异。宜兴境内太湖沿岸区域土壤氮磷含量过高,需要控制肥料的施加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6.
[目的]全面了解梅江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河流水量调节、防洪防汛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该地区的典型河流梅江为例,利用1960—2013年流域的径流、降水数据,结合累积距平、变异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数理方法,对梅江的径流量、降水量在年代、年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并用集中期来反映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滞后效应。[结果]梅江径流量年际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5.79 mm/10 a ;流域径流主要集中在4—9月,季节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径流集中期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但减少幅度很小,降水集中期主要集中在5—6月;流域内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并呈线性回归关系(r =0.824>0.428= R0.001,54,回归显著水平超过0.001),流域径流对降水具有滞后效应,多年平均滞后时间为21 d ,且滞后天数随着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结论]可以推测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覆被状况或者是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
香水月季类原球茎(PLBs)途径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水月季(Rosa odorata)的嫩叶为外植体,采用MS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2,4-D、TDZ和IBA,研究了类原球茎再生植株的效果.主要步骤如下:1)嫩叶在MS 2,4-D1.0 mg/L 蔗糖30 g/L Gelrite 3 g/L培养基上暗培养4周,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愈伤组织上的类根体(rhizoid)发生率最高,生成率可达71%.2)类根体在含TDZ的培养基(1/2 MS TDZ 13 mg/L 蔗糖30 g/L Gelrite 3 g/L)上,分化成类原球茎柬,诱导率达71.0%,平均类球茎束为2.1.3)类原球茎在含IBA的培养基(Ms BA 2.0 mg/L IBA 0.01 mg/L GA 3 0.1 mg/L 蔗糖30 g/L Gelrite 3 g/L)上,发育出小植株,萌发率为29.3%;不能萌发的类原球茎上有白色假珠芽产生.白色珠芽可进行增殖、脱分化、再分化出芽,其植株再生率为46.7%.4)再生苗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 0.2 mg/L 蔗糖30 g/L 琼脂6 g/L,生根率为100%.5)小苗经驯化后移栽到灭菌草炭土:蛭石(体积比为1:1)基质上,成活率为95%. 相似文献
98.
为了优化铁皮石斛干燥工艺,降低其品质劣变风险,对热风干燥前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直接剪切、烫漂和冻融预处理。研究不同预处理条件的铁皮石斛干燥特性和品质变化;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预处理对铁皮石斛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是影响铁皮石斛热风干燥过程的重要因素。与直接剪切相比,烫漂和冻融预处理提高了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缩短了干燥时间,降低了能耗,尤以冻融预处理最为显著,干燥时间缩短了44.4%,能耗降低了42.76%(P<0.05)。微观结构观察表明,烫漂和冻融预处理使铁皮石斛组织间隙变大,细胞壁受到破坏,减弱了铁皮石斛组织对水分的束缚并增强了水分流动性,引起水分的重新分布,有利于水分迁移。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显示,干燥过程中去除的主要是自由水,烫漂和冻融预处理均降低了自由水的脱除时间,冻融预处理去除自由水的时间最少,为120 min。与直接剪切相比,冻融预处理提高了铁皮石斛干品中多糖和多酚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66%和12.32%,而烫漂预处理降低了铁皮石斛多糖和多酚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1.73%和14.73%,3种预处理铁皮石斛生物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总之,冻融预处理方法可以降低铁皮石斛干燥品质劣变风险,研究结果为石斛加工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废弃物的高效和资源化利用是现代渔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以海带渣和养殖固废为原料开展了两相发酵产沼气效果试验研究,探讨了中温条件下(35±1℃)料液TS浓度和接种率对混合水解酸化特性以及厌氧发酵产沼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带渣与养殖固废混合水解酸化过程启动很快,第2天乙酸浓度即达到峰值,5 d后丙酸和丁酸浓度增幅较快,水解酸化过程中甲酸产量相对较低。不同TS浓度(6%、8%和10%)和不同接种率(10%、20%和30%)的料液水解3 d,乙酸的酸化度分别为42.6%、50.0%、49.8%和50.7%、44.3%、40.3%;主要有机酸(乙酸+丁酸+甲酸)的酸化度分别达到61.7%、68.7%、62.2%和69.4%、57.5%、58.0%。料液TS浓度为8%~10%、接种率为10%~20%和p H值为6.0~7.0时,海带渣与养殖固废在中温条件下混合水解2~3 d,即可获得后期发酵产沼气所需的酸化料液。此外,发酵产沼气结果表明,每天按与产沼气接种污泥质量比为1:7~1:9的比例添加酸化料液,在p H值为7.0~8.0和35±1℃的条件下厌氧发酵产沼气,产气系统启动很快,而且8~13 d即进入稳定产气阶段,产气率保持在489.4~581.5 m L/g VS,所产沼气中的甲烷体积分数达到82.7%~84.9%,而且料液不会出现酸化现象。海带渣与养殖固废混合水解酸化、批量填料发酵产沼气工艺明显提高了产气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Pha T)属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在呼吸道的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是粘膜免疫的两个重要效应分子,具有广泛的免疫学功能。为了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咽扁桃体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结构的变化,以及IgA与IgG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 secreting cells,ASCs)在其内部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新生与成年牦牛咽扁桃体的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gA和IgG在新生与成年牦牛咽扁桃体内的表达情况。组织学结果显示,牦牛咽扁桃体上皮由非网状上皮和网状上皮构成,实质由淋巴滤泡和弥散淋巴组织组成,弥散淋巴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的高内皮静脉和淋巴管。新生牦牛咽扁桃体内仅观察到少数的初级淋巴滤泡,而成年牦牛咽扁桃内以次级淋巴滤泡为主,且成年组淋巴滤泡数量远高于新生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两个年龄段IgA和IgG ASCs在非网状上皮下区域、网状上皮区域、滤泡间区、淋巴滤泡和腺体间均有分布,且均在非网状上皮下区域分布最高;单位面积内,两个年龄段IgG ASCs的平均数目均高于IgA ASCs,且成年组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新生组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牦牛咽扁桃体在新生阶段已形成初级淋巴滤泡;IgA和IgGASCs主要通过非网状上皮下区域到达粘膜外表面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两年龄段IgG ASCs在数量上均占优势,说明IgG可能在牦牛咽扁桃体免疫防御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本研究为牛呼吸道粘膜免疫及相关疫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和免疫学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