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浙江临安、淳安、桐庐和安徽部分地区山核桃主产区出现了一种果实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该病严重影响山核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采集的病果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真菌,离体幼果接种的症状与田间相似。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轮纹状菌落,分生孢子长梭形,直或弯曲,(22.6~29.9)μm×(6.1~9.0)μm,5个细胞,中间3个有色孢(上部2个为黑褐色、下部1个为淡橄榄色),孢子顶生2~3根附属丝、多为3根。根据该病原菌的培养和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相似文献   
22.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1%,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三环唑对水稻超氧自由基(O2· -)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结果表明三环唑能刺激药剂-植物-病菌互作过程中O2· -的产生。O2· -清除剂甘露醇和抗坏血酸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于接种后处理却对三环唑表现拮抗作用。外源H2O2和O2· -及从经三环唑预处理并接种的植株获得的叶片泌出液都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三环唑对这种抑制作用表现明显的增效。说明刺激寄主产生O2· -和降低病菌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是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4.
对采自浙江、湖北和安徽3省的蚕豆赤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引起赤斑病的2种病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和灰葡萄孢B.cinerea 的抗药性发生情况,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抗药性风险。结果共分离得到153个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22株(占79.7%),灰葡萄孢31株(占20.3%)。共检测到37株多菌灵高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9株)和42株异菌脲低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7株);嘧霉胺对15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1~5.13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2±0.15 μg /mL;表明蚕豆赤斑病菌对常见杀菌剂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且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比蚕豆葡萄孢要严重得多。抗药性诱导试验进一步证实,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风险明显高于蚕豆葡萄孢。  相似文献   
25.
叶佳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2012,14(1):111-114
采用菌丝生长法检测了78株采自浙江省杭州、嵊州和嘉兴 3地的葡萄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对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和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病菌已对甲基硫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抗性频率为51.3%,且均为高水平抗药性菌株;78个供试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在0.04~21.56 μg/mL之间,平均为1.63 μg/mL,其中L-58菌株的敏感性最低,EC50值为21.6 μg/mL。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处理对醚菌酯抑制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无SHAM存在时,醚菌酯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EC50Q)值在0.03~436.55 μg/mL之间,平均为27.77 μg/mL;当SHAM的处理质量浓度为50 μg/mL时,EC50(EC50Q+S)值在0.01~15.20 μg/mL 之间,平均为4.40 μg/mL。旁路氧化的相对贡献值 F 最低为0,最高为155.47,平均为20.09。  相似文献   
26.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西瓜、黄瓜、番茄和茄子4种果蔬种子进行了带菌检测,并测定了检测到的主要真菌种类对常见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西瓜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为根霉(Rhizopus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黄瓜为青霉和曲霉(Aspergillus spp.),番茄和茄子为毛霉(Mucor spp.)和丝核菌(Rhizoctonia spp.);4种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都主要为青霉和根霉。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4种果蔬种子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而对福美双和咯菌腈无抗药性。  相似文献   
27.
三环唑与咪鲜胺混剂抑制稻瘟病菌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活体稻苗上进行复配药剂筛选,发现三环唑∶咪鲜胺(4∶1)的复配剂的协同作用率为2.28,表现为增效作用。该混剂可抑制菌丝的生长与稻瘟菌孢子的产生,EC50值分别为0.236、0.346μg.ml-1。混剂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的防效分别为82.3%和46.5%。混剂结合三环唑与咪鲜胺两者的优点,药剂持效期为7~10d,对于叶片有伤口的稻苗也有防效,且耐雨水冲刷。  相似文献   
28.
番茄叶霉病菌异菌脲抗药性突变体的诱导与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敏感-乙霉威抗性(BenS-DieR)、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敏感(BenR-DieS)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乙霉威抗性(BenR-DieR)3种类型的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菌株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蕃茄叶霉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与其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乙霉威的敏感性无关。根据药剂对3类菌株EC50值的平均值, 16种杀菌剂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依次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异菌脲>戊唑醇>百菌清>嘧霉胺>醚菌酯>代森锰锌>8-羟基喹啉铜>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灭锈胺>烯酰吗啉>烟酰胺>三唑酮;抑制孢子萌发的活性依次为醚菌酯>腐霉利>百菌清>乙烯菌核利>灭锈胺>8-羟基喹啉铜>异菌脲>代森锰锌>嘧菌酯>烟酰胺>嘧霉胺>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烯酰吗啉。通过紫外诱变共获得17株抗异菌脲突变体,突变频率为4.5×10-7。其中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分别占 17.65%、70.59%和11.75%。这些突变体对腐霉利和乙烯菌核利表现交互抗性,对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DMIs)、QoIs等药剂的敏感性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亲本菌株在生长、产孢、致病能力等方面也无显著差异,但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要显著高于亲本。  相似文献   
29.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高效地检测山核桃干腐病菌的技术,本研究根据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β-tubulin基因序列设计外引物、内引物和环引物,并对扩增体系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分析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使用羟基萘酚蓝(HNB)作为反应指示剂,反应体系(Bst DNA聚合酶0.16U/μL,外引物F3和B3均为0.2μmol/L,内引物FIP和BIP均为1.6μmol/L,环引物LB为0.8μmol/L,Mg~(2+)为4 mmol/L,dNTP为1mmol/L,甜菜碱Betaine为0.6mmol/L)在等温(64℃)条件下反应1h能特异性检测山核桃干腐病菌:以山核桃干腐病菌DNA为模板的反应液呈阳性(变为蓝色),而其余的病菌均为阴性(仍为紫色),该技术的最低检测限为1pg/μL。  相似文献   
30.
应用国际稻瘟病菌标准交配型菌株KA3和THl6对2000年从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4省采集的145个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和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广东、广西和安徽3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着Matl.1和Matl.2两种交配型,江苏省的23个可交配菌株均为Matl.1。各省间稻瘟病菌群体的可交配率差异不大,总的可交配率为48.3%。有9个菌株与标准菌株交配产生了子囊孢子,可育率为6.2%。检测到2个两性菌株,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雌雄性别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用不同交配型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14个组合中只有1个组合产生子囊壳,但没有形成成熟的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