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连续监测了2010—2012年间浙江省果蔬灰霉病菌对QoI类杀菌剂嘧菌酯的敏感性变化。 结果表明:病菌群体中的低敏感性亚群体的比例明显上升,EC50值>5 mg/L 菌株的比例分别为12.5%、15.8%和28.3%;在菌丝生长阶段和孢子萌发阶段,旁路氧化在灰霉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中的平均相对贡献值(F)分别为2.91±0.89和5.72±2.82;嘧菌酯抗药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菌核数和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显著差异。抗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灰霉病菌中存在2种类型的cyt b基因:Ⅰ型cyt b基因在第143位密码子后紧跟内含子;Ⅱ型cyt b基因在第143位密码子后没有紧跟内含子。大多数的灰霉病菌菌株属于Ⅱ型。Ⅰ型菌株均为嘧菌酯敏感菌株,Ⅱ型菌株为嘧菌酯敏感菌株或抗性菌株。抗性菌株的cyt b 基因的第143位密码子由甘氨酸(GGC)突变为了丙氨酸(GCC),抗药性机制为G143A。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腐霉利的抗性现状,于2017—2018年采用单孢分离法从浙江省5个地区的草莓大棚共分离获得200个菌株.通过区分剂量法测定了其对腐霉利的抗性,对抗药性菌株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抗药性分子机制,建立了B.cinerea腐霉利高抗基因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2015年采自贵州省田间未使用过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s) 的烟草赤星病病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结果表明:虽然烟草赤星病菌不同菌株在菌落、孢子形态和致病性上有较大差异,但均属于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啶酰菌胺抑制赤星病菌群体 (n = 102) 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86~5.818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 (2.157 ± 1.112) μg/mL,不同敏感性菌株频率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该平均EC50值可以作为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进一步研究表明,贵州省烟草赤星病菌的Sdh B基因在第209位、277位和224位等密码子存在核苷酸多样性,但未发现这种多样性与烟草赤星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之间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香椿芽的营养价值和基本特征,并介绍了香椿芽短期贮藏保鲜技术,从四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从而为香椿芽短期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为了明确设施蔬菜灰霉病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的抗药性现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20052006年采自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4省的144个菌株对6种常用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百菌清已经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频率为5.56%,其对多菌灵的抗性非常严重,总的抗性频率为43.05%,高抗(HR)频率为27.08%;乙霉威的EC50值在0.137728.9μg/mL之间,平均为40.06μg/mL。其中多菌灵-乙霉威双抗频率为36.11%,且首次检测到了两种新的双抗类型。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在生产上已经应用近20年,但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腐霉利只有频率为20%左右的低水平抗性,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苯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虽然只应用几年时间,但已经产生了抗性,其抗性菌株频率为4.16%。研究表明,设施蔬菜灰霉病菌对常用的6种防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2000年采自中国广东、广西、安徽和江苏四省12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和多菌灵的抗药性频率。稻瘟病菌对生产上已停用10年左右的异稻瘟净的抗药性频率仍高达79.1%;在广东省高要市检测到了一例多菌灵抗药性菌株GY5,频率为0.78%。利用抑制菌丝黑色素化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离体检测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对三环唑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基因水平,但没有观察到上述MIC值与活体条件下测定的防治稻瘟病的[i]EC[/i][sub]50[/sub]间存在相关性。用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变的方法都获得了稻瘟病菌抗异稻瘟净突变体和抗多菌灵突变体,但未能获得抗三环唑突变体。  相似文献   
17.
由茶麋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干腐病是山核桃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该病菌表现明显的潜伏侵染特性。研究山核桃树体中干腐病菌的定量检测技术对山核桃干腐病的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茶麋子葡萄座腔菌的EF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扩增发现引物EFRT-F1/R1对山核桃干腐病病菌的特异性及扩增效率较高,可稳定扩增出230 bp的目标条带。应用此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干腐病病菌检测方法能够定量检测出山核桃植株样品中的病菌含量,灵敏度要比普通PCR高100倍。图6参8  相似文献   
18.
立枯病和白绢病是白术生产种植中的两种主要土传病害,在苗期和生长期都有发生,危害严重。本研究从浙江省磐安县采集具有典型病症的白术植株,对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综合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白术上的病害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立枯病和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白绢病。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种供试杀菌剂对立枯病菌的毒力从大到小为:噻呋酰胺咯菌腈戊唑醇四氟醚唑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嘧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对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从大到小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嘧菌酯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丙硫菌唑啶酰菌胺四氟醚唑咪鲜胺,其中噻呋酰胺对两种病菌都具有很高的活性,EC_(50)分别为0.06和0.03mg/L,可用于两种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和三唑类(粉唑醇、腈菌唑、戊唑醇、己唑醇及戊菌唑)杀菌剂对寄生性天敌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的毒性风险,在室内分别采用药膜法和摄入法测定了上述8种杀菌剂对斑痣悬茧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方法对结果有明显影响。在药膜法处理中,肟菌酯表现出最高的触杀毒性,其致死中时间(LT50值)为1.18d;戊菌唑次之,其LT50值为1.98d;粉唑醇的毒性最低,LT50值长达52.58d。在摄入法处理中,供试杀菌剂的LT50值均大于15d。除粉唑醇药膜处理和己唑醇摄入处理外,其余处理斑痣悬茧蜂的寿命均显著缩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关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尤其是肟菌酯和戊菌唑对斑痣悬茧蜂等寄生蜂天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浙江临安、淳安、桐庐和安徽部分地区山核桃主产区出现了一种果实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该病严重影响山核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采集的病果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真菌,离体幼果接种的症状与田间相似。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轮纹状菌落,分生孢子长梭形,直或弯曲,(22.6~29.9)μm×(6.1~9.0)μm,5个细胞,中间3个有色孢(上部2个为黑褐色、下部1个为淡橄榄色),孢子顶生2~3根附属丝、多为3根。根据该病原菌的培养和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