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林业   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食用菌又称“蕈类”或“菇类”,是指可供人类食用的真菌,它不仅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且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许多种类为食药兼用品,被誉为“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健康食品,备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广泛的市场和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22.
为进一步实现低档茶的综合开发利用,以5种类型茶叶为主要基质,培养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发酵茶,通过测定茯苓与灵芝菌丝的生长情况及对10种发酵茶茶样进行大肠杆菌检测,筛选出适合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固体发酵茶的培养基,并鉴定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表明: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菌丝在5种茶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从综合生长情况来看,野生茯苓发酵茶的适宜培养基为紫鹃和晒青,野生灵芝发酵茶的最适茶培养基为紫鹃和炒青;10种检测样品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3.
阐述云南咖啡园、茶园套种白参菌的栽培技术要点,并对套种白参菌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4.
[目的]明确辣木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辣木果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将分离物于PDA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形态,初步确定其种属;通过致病性测定、ITS序列分析等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从感病的辣木果荚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疑似致病真菌菌株YJiH-1,显微镜下观察菌株YJiH-1的菌丝、单孢子、孢子囊、孢子梗和孢囊孢子等与已报道的笄霉(Choanephora spp.)高度相似.离体条件下接种菌株YJiH-1后,辣木果荚产生腐烂症状,并在接种发病的果荚病斑上分离到该病菌,符合柯赫氏法则.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BLAST同源性比对结果,菌株YJiH-1的rDNA-ITS区序列与印度巴豆瓜笄霉C.8-18菌株(登录号KX462163)和印度CBS 178.86菌株(登录号JN943007)的rDNA-ITS区序列完全一致(相似性100%);与印度番木瓜瓜笄霉CP-5菌株(登录号KX790359)的相似性为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结论]引起云南西双版纳辣木果荚腐烂且表面有白色菌丝体的辣木果腐病病原菌为瓜笄霉(C.cucurbitarum).  相似文献   
25.
针对当前国内果枝修剪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现有的气动果树修枝剪不能适应国内果树修剪作业需求的现状。以QJG—4Q型气动果树修枝剪为改进对象,在充分研究其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分析QJG—4Q型气动果树修枝剪存在的不足,依据QJG—4Q型气动果树修枝剪的基本工作参数为基础,对其动力部分、传动齿轮部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进,实现修枝剪的电动化、轻便化,以满足我国果林修剪作业的多样性需求,为实现果林修剪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6.
在小粒咖啡种植园进行的咖啡园+大球盖菇和咖啡园+姬松茸两种复合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利用咖啡副产品混合其它原料生料栽培的大球盖菇和发酵料栽培的姬松茸生物学效率分别达36.5%和35.8%;鲜菇产量分别为5.84 kg/m2和5.78 kg/m2,姬松茸经济效益高于大球盖菇;两种复合栽培模式能实现咖啡园与草腐型食用菌复合周年栽培,栽培1个周期后,平均效益比咖啡纯作增加510倍,达到7 742元/667 m2,最高可达14 242元/667 m2;养菇的营养基料为咖啡园持续提供良好的田面覆盖和优质的有机肥料,增进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7.
<正>1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的基本情况试验地点选择在宁洱镇民安村曼肥社,距县城3km,交通方便,海拔1 340m,年均气温18.2℃,年降雨量1500mm,年有效积温6 428.8℃,全年日照时数1 921.2h;土壤为木香土,肥力中等偏上,光照充足,无灌溉条件,前作为玉米。.2试验材料区试供试小麦品种(系)共11个(含对照),分别为文麦14(编号1)、云10D4-3(编号2)、靖06-7(编号3)、凤121(编号4)、凤1814(编号5)、楚088-2(编号6)、云10D4-5(编号7)、昆麦098-6(编号8)、滇11-16(编号9)、玉108-6(编号10)、宜麦一号(编号11,对照)。  相似文献   
28.
通过2008-2010年对云南普洱市鸡油菌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生态环境、发生季节、发生地植被类型、土壤性质等生态学特性的调查研究,揭示了鸡油菌子实体发生与气候、植被、土壤的关系,旨在为进行鸡油菌的人工促繁、驯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云南主栽甘蓝型油菜品种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方法]利用 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8个主栽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田间表现的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杂交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显著。[结论]分子标记技术用于油菜杂种优势预测从而筛选亲本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0.
为充分利用咖啡副产品和提高咖啡园的综合效益,2011~2013年在咖啡园利用咖啡生产的副产品——咖啡壳混合其它原料进行复合栽培彩云菇的试验,并对其综合效益及咖啡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株行距1 m×2 m、树龄4~6 a的小粒种咖啡园内采用一床双垄浅坑式栽培模式,彩云菇的生物学效率可达到36.5%,鲜菇产量为5.84 kg/m2,复合栽培后,每667 m2平均收益3 180元/a,是单纯种植咖啡纯收益的1.6~2.1倍; 栽培后的菌糠又为咖啡提供优质有机肥料,能显著稳定咖啡的产量,并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