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体间转化特征——以韭园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的δD-δ18O特征、氢氧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确各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的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水量.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沟道水和井水的δD和δ18O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为:δ18O=-11‰,δD=-79.80‰;沟道水向井水的转化以单向排泄补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的7%. 相似文献
12.
高边坡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程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某些建设项目主要的水土流失来源。为了系统揭示高边坡工程堆积体的土壤侵蚀特点,在建设的3个坡度(24°,28°和32°)、宽5m、坡长20m的小区上进行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产流量、产沙量与放水流量、坡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放水流量、坡度的增大,产流量、产沙量在不断增大。临界产流放水流量和临界产沙放水流量均说明工程堆积体下渗强烈。由于下渗强烈,流量较小时(30L/min),坡度对产流量的影响不明显。试验条件下产流量和产沙量存在密切的幂函数关系,具体表达式是Ms=0.560 W~(0.886)。 相似文献
13.
黄河内蒙古支流"十大孔兑"区风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十大孔兑的风蚀作用过程为河道输沙提供了重要的泥沙来源。为揭示十大孔兑风蚀作用规律,选取3种典型下垫面建立风蚀监测小区,利用侵蚀针法对研究区风蚀量及地表形态进行了为期1 a的实地监测。在此基础上,综合当地气象资料,分析研究区风蚀强度及地表形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风蚀强度与平均极大风速呈指数关系,10-11月和4-5月风蚀强度大于全年其他时间,4-5月风蚀强度最大,是全年平均风蚀强度的2~3倍;2)土壤可蚀性颗粒含量大小分别为库布齐沙漠区(94.95%)>黄土丘陵沟壑区(62.18%)>黄河南岸冲积平原区(44.51%)。库布齐沙漠区属于中度风蚀,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南岸冲积平原区属于轻度风蚀,十大孔兑3种地形年累积风蚀量估算结果分别为8.74、5.95和5.16 Mt,风沙入黄所占总量比例分别为44.03%、29.97%和26.00%;3)研究区风蚀发生的方向主要为东南方向,监测小区的风蚀过程主要为堆积-吹蚀-推移-再堆积,地表起伏度随风蚀强度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R2=0.78,P<0.05)。研究结果可为防治十大孔兑泥沙淤积与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越冬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室外土池越冬和室内保温越冬。北方地区因气候原因,采用第二种方式居多,但近年来发生一种被称为“纤毛虫病”的病害,对亲蟹越冬危害巨大,常对其造成毁灭性损害,影响育苗场家次年的育苗生产。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和潍坊市第一海水养殖实验场在对1997~2003年的亲蟹越冬中,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三疣梭子蟹越冬主要采取二种方式,即室外土池越冬和室内保温越冬。北方地区因气候原因而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但是,一种被普遍称为“纤毛虫病”的病害对亲蟹越冬造成的危害较大,并经常造成毁灭性损害,影响翌年育苗场家的育苗生产。1997年~2003年,山东省潍坊市水产研究所和潍坊市第一海水养殖实验场在三疣梭子蟹亲蟹越冬中反复采用对比实验,进行初步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定的突破,将其病原确定为蟹栖拟阿脑虫病,该病以前在中国对虾中发现并报道过,但在三疣梭子蟹中尚属首次发现,未见报道。一、病原经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反复研究确定,病… 相似文献
17.
由于石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常规轻质原油的快速开采及消耗,低品位的稠油油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高效而又经济地开采和利用稠油资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常规稠油的主要组成、物理性质,稠油降黏的方法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并论述了这些方法理论在现场的应用情况。基于前人关于掺稀降黏的研究成果,探讨并分析了植物油脚及其衍生物——生物柴油在稠油降黏中应用的可行性,丰富了稠油掺稀降黏方法体系,为稠油降黏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掺稀降黏工艺的发展趋势来看,认为采用与环境友好和可再生低成本的油脚皂脚所制备的生物柴油作为掺稀油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耕作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新增耕地土壤紧实度、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以生土为构建材料的新增耕地的改良效应,为该类土地的高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6—9月分别在免耕、深松、翻耕3种耕作处理模式下的玉米地开展定位监测试验,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紧实度、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 0—20 cm土层紧实度在免耕模式下最低,分别较深松和翻耕低约37.49和38.48 kPa/cm~2,且各模式下0—20 cm土层均呈分层紧实的状态。玉米出苗期土壤紧实度最小,喇叭口期紧实度最高。0—4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深松模式下均最高,分别为免耕的1.20,1.22,1.36倍,是翻耕的1.18,1.08,1.34倍。深松和翻耕模式下的速效钾含量相近,均为免耕的1.09倍。从出苗期到灌浆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减小。深松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是免耕和翻耕条件下的1.30,1.19倍。[结论]深松耕作模式土壤紧实度适中,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是新增耕地最理想的耕作改良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
轮虫在分类中隶属轮形动物门,轮虫纲,在咸淡水电均有分布,繁殖快,生长迅速,尤其喜好肥沃的水环境,通常以浮游藻类、有机碎屑及微生物为食。其繁殖方式分孤雌生殖及有性生殖,在条件适宜时,行孤雌生殖,产生夏卵,在生存环境急剧恶劣时行有性生殖,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