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1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广西玉林市番石榴焦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October 2019, guava (Psidium guajava) fruits were collected from Yulin, Guangxi, after kept indoors for 2-3 days, brown lesions were found on the blossom-end of the fruits with water-soaked haloes around the lesions. A lot of needle tip-sized dots produced at the centre of the lesions, which were subglobose pycnidia, and the conidia were colorless and nearly fusiform. Single spore strains were obtained by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and YLWB-BD01 was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 strain for pathogenicity assay. After wound inoculation, similar symptoms with natural occurrence appeared. The fungus had the sam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YLWB-BD01 was re-isolated from the lesions. BLAST analysis of ITS, EF-1α and β-Tub sequences of YLWB-BD01 shown 100% homology with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 & De Not.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ed by the concatenated sequences of ITS~EF-1αβ-Tub sequences shown that the strain YLWB-BD01 was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B. dothidea (CMW8000).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pathogenic fungus causing guava black-rot was identified as B. dothidea.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guava black-rot caused by B. dothidea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柑橘溃疡病的根除历史及广西主栽柑橘品种的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溃疡病是影响世界柑橘生产的重大检疫性病害.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采用在疫区大面积砍伐柑橘树的方法试图根除柑橘溃疡病,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柑橘溃疡病并未被完全根除.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利于柑橘溃疡病菌的繁殖与传播,使广西主栽的柑橘品种(沃柑、茂谷柑、脐橙、沙田柚等)均表现为高感溃疡病特...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白粉病是桑树的重要病害,分为桑里白粉病和桑表白粉病。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D1/D2序列分析,明确桑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桑表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白粉菌Erysiphe mori。桑钩丝壳Uncinula mori是桑白粉菌的异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RSV)的分子检测技术,了解两种病毒在广西的分布,为生产上开展两种病害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采自广西各地的水稻、杂草及稻飞虱样品;用CF-11纤维素粉提取水稻茎叶组织中的dsRNA,1.5%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sRNA图谱.[结果]从水稻、稗草、五节芒、李氏禾和白背飞虱样品中获得850 bp左右的SRBSDV序列,从水稻和褐飞虱样品中获得700 bp左右的RRSV序列;首次从五节芒和李氏禾中检测到SRBSDV.SRBSDV单独侵染、SRBSDV和RRSV复合侵染可见8条dsRNA条带,但带谱不一致;RRSV单独侵染可见5条dsRNA带.在供检测的181株水稻样品中,除了来自北海、贵港和梧州市的水稻样品外,其余样品均检测到SRBSDV;除了来白梧州、贺州、玉林、贵港和来宾的水稻样品外,其余样品均检测出RRSV;其中带SRBSDV的样品数占44.8%,带RRSV的样品占21.5%,两种病毒复合感染占11.0%.[结论]研究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能用于RT-PCR检测SRBSDV和RRSV、水稻样品提取dsRNA能快速直观地鉴定SRBSDV、RRSV单独感染及混合感染水稻.用设计的引物首次检测出SRBSDV的两种新寄主五节芒和李氏禾.  相似文献   
15.
将分离自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LHG)在西葫芦上繁殖,利用差速离心法与PEG沉淀法相结合提纯病毒粒子,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制备出效价为1∶10 240的抗血清。分别用健康西葫芦叶片总蛋白及健康西葫芦叶片汁液吸附处理抗血清,比较2种处理后抗血清背景反应,以健康西葫芦汁液吸附法较佳。用间接ELISA对罗汉果果园及附近共46个科114种植物进行检测,其中9个科25种植物有阳性反应,以葫芦科、苋科、豆科、锦葵科等阳性率较高。田间病毒病发病率调查表明,宿根苗发病率比组培苗高,发病时间更早,是田间罗汉果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具有典型曲叶病症状的广西靖西烟草病植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JX-2,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表明,JX-2DNA.A全长2738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s,ORFs),其中病毒链编码AV1(CP)和AV2两个ORFs,互补链编码AC1、AC2、AC3和AC4共4个ORFs。BLAST结果表明,JX-2DNA—A与中国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Chinavirus,ToLCCNV)各分离物的相似性在93.0%-99.7%之间,其中与ToLCCNV广西番茄分离物ToLCCNV.G32的相似性最高,达99.7%,而与其它双生病毒的同源性均在88.0%以下,表明Jx-2是ToLCCNV的一个分离物。基于Jx-2和已报道的双生病毒属代表种DNA-A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JX-2与ToLCCNV-G32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与ToLCCNV其它分离物形成一个分支,而与其它10种双生病毒的亲缘关系均相对较远。利用双生病毒卫星DNAβ的特异性引物β01/β02在Jx-2样品中扩增到DNAβ分子(JX-2β),全长为1341个核苷酸,其互补链编码1个ORF(即βC1),并包含一个富含A序列和一个卫星病毒保守序列。序列分析表明,JX-2β与ToLCCNV伴随的DNAβ的相似性在91.0%~96.1%之间,其中与ToLCCNV-G61DNAβ和ToLCCNV—G18DNAβ的相似性最高(96.1%),与其它卫星DNAβ的相似性均低于61.8%。基于JX-2β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JX-29与ToLCCNVG61分离物伴随的DNAβ亲缘关系最近,并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再与ToLCCNV其余两个分离物伴随的DNAβ形成一个较大的分支。这是首次报道从烟草中分离到的中国番茄曲叶病毒及其伴随卫星DNA分子的全基因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中国拟盘多毛孢属5个不同的新组合种。这5个新组合种是:虾仔花拟盘多毛孢P esta lo-tiop sis w oodf ord iae、鳞秕泽米铁拟盘多毛孢P.betazam iae、日本枇杷拟盘多毛孢P.eriobotryae-jap on icae、黄兰拟盘多毛孢P.m icheliae、秋枫拟盘多毛孢P.bischof iae。  相似文献   
18.
在一盆栽实验中,将匍匐茎草本植物狗牙根克隆分株对进行异质性光照处理,对远端分株(幼年)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并对分株对之间的匍匐茎进行保持连接或是切断处理。结果显示:在中度遮荫时,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了远端分株的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Pn);在重度遮荫时,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了远端分株的分株数、叶片数、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ФPSⅡ),克隆整合缓解了遮荫胁迫对远端分株生长的影响。在中度遮荫时,保持匍匐茎连接显著提高了近端分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重度遮荫时,保持匍匐茎连接显著提高了近端分株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量子产量(ФPSⅡ)和净光合速率(Pn),克隆整合使得相连未受胁迫近端分株的光合效率表现出补偿性增加。相比于匍匐茎切断处理,当远端分株遭受重度遮荫胁迫时,克隆整合引起近端未受胁迫分株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整个克隆片段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当远端分株遭受重度遮荫胁迫时,匍匐茎草本狗牙根可能采取一种风险分摊策略以降低基株死亡风险,这样一种策略对于维持克隆植物在异质性生境中基株适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稻矮缩病是一类由带毒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病.虽然不同病毒种类引起的症状表现各异,但均可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产量损失.2007年7~8月,广西百色、河池两市的部分稻区田间禾苗长势异常,植株表现明显矮化,叶片扭曲,不抽穗等病征,发生面积约800 hm2.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鸡骨草种植基地,发现一种发生严重的叶枯病,植株自下部叶片开始枯黄,然后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枯死。经田间调查、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明确该病害由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该病害在田间的发病率为69%~88%,病情指数为17.4~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