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林业   6篇
农学   39篇
  18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46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小麦全蚀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4~1.0×105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试验,有12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XG1的抑菌圈达到8.84mm。12株放线菌中有8株的发酵滤液对小麦全蚀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XC2,XA5和XF5的抑制效果达到80%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A5对小麦全蚀病在幼苗茎基部症状的控制作用达到59.2%,且幼苗的根长、株高以及株鲜重、干重与发病对照相比都有所增长,其中XC2处理的幼苗最明显,根长、株高、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0.3%,38%,36.8%和44%,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57.4%和38.5%,说明这几株放线菌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93.
9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的氯烯雌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菊  Yan Chong 《饲料工业》2008,29(12):59-60
试验建立了饲料中氯烯雌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经乙腈提取饲料中的氯烯雌醚,以C18固相萃取小柱进行纯化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氯烯雌醚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138222509X+19447,r=0.9999,饲料中氯烯雌醚的最低检测量为35μg/kg。高、中、低3个浓度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99.10%、99.13%,RSD在0.88%~1.11%范围内。  相似文献   
95.
 本文采用细胞化学方法, 对健康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的小麦穗组织中细胞壁主要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电镜观察发现, 被侵穗部组织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如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质的标记密度下降, 显著低于未接种的健康对照组织。结果表明病菌侵染和扩展过程中分泌产生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等细胞壁降解酶类, 造成寄主细胞壁成分的分解及细胞壁松弛, 从而有利于病菌在寄主穗部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  相似文献   
96.
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构建及表达序列标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CY31号小种为材料,用SMARTTM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构建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得到原始文库的滴度为6×106pfu/mL,扩增文库滴度9×109pfu/mL,重组率98%,插入片段在0.5~2.2kb。随机挑取600个克隆,测序获得594条高质量ESTs,与GenBank序列进行BLASTx分析,已知功能ESTs与植物同源比例最高,占44%;其次为真菌,占32%;有18%ESTs在GenBank中没有匹配的同源产物。蛋白功能分析表明,PIG28编码蛋白、ABC转运子、金属硫因、泛素、质膜H+-ATPase和氨基酸透酶等可能参与了寄主与病原菌互作过程。  相似文献   
97.
何志刚  Chong  S.C.  Ishak  S.D.  Osman  Z.  Hashim  R. 《饲料与畜牧》2015,(3):18-23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雌剑尾鱼(一种普通的家庭观赏鱼)繁殖性能的影响。5种等能半精制饲料的蛋白水平分别为20%、30%、40%、50%和60%。繁殖性能的评价主要基于生长指标、体成分和雌亲鱼的产卵量。结果显示,20%和30%蛋白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40%和60%蛋白组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20%蛋白组剑尾鱼的卵巢和肌肉蛋白含量最低。50%和60%蛋白组亲鱼的产卵量最高,30%和40%蛋白组次之,20%蛋白组最低。产卵量和雌剑尾鱼重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亲鱼规格是影响产卵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繁殖力以20%蛋白组最低,其次是30%~40%蛋白组和40%~60%蛋白组。各蛋白组间鱼苗的重量和长度以及体成分均无显著差异。雌剑尾鱼繁殖期间饲料蛋白需求取决于亲鱼个体生长和繁殖过程中鱼苗的适宜产量。基于以上结果,建议雌剑尾鱼繁殖期间饲料蛋白含量要高于30%。  相似文献   
98.
庄华  成玉林  康振生 《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2):1775-1779
从小麦条锈菌吸器cDNA文库中鉴定到一个泛肽-核糖体蛋白S27a(Ubiquitin-ribosomal protein S27a,UBRS27a)基因,命名为PsUBRS27a。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480bp,编码包含15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UBRS27a蛋白所具有的ubiquitin和Ribosomal_S27结构域;序列比对发现UBRS27a蛋白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但PsUBRS27a蛋白在进化上与柄锈菌属的UBRS27a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种内多态性分析发现PsUBRS27a基因在不同小麦条锈菌菌系中的序列非常保守,无核苷酸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sUBRS27a基因在条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呈上调表达趋势,高峰期为接种后168h。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韧皮部蛋白2(Phloem protein 2,PP2)基因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响应逆境胁迫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本文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为材料获得一个小麦韧皮部蛋白2基因TaPP2-A1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298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33.18 kD,等电点为6.36。其N端为F-box结构域,C端具有典型的PP2结构域,属于F-box/PP2(FBP)亚家族成员。TaPP2-A13与禾本科植物中PP2-A13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表达模式分析表明,TaPP2-A13的表达受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侵染的诱导,且感病组合中表达更强。用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甲基茉莉酸(MeJA)处理后,TaPP2-A13总体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利用聚乙二醇(PEG)和H2O2处理后,小麦TaPP2-A13显著下调表达,而NaCl处理后TaPP2-A13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趋势。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PP2-A13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分布。以构建的重组载体BD-TaPP2-A13为诱饵筛选酵母文库,获得11种可能与TaPP2-A13互作的蛋白,酵母双杂交(Yeast 2 Hybrid,Y2H)确定其中的5种蛋白TaPP2C5、TaSLY1、TaCHI、TaRbcS和TaSKP1分别与TaPP2-A13存在相互作用。进一步利用BiFC和Co-IP确认TaSKP1与TaPP2-A13两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测TaPP2-A13可能为SCF复合体成员。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TaPP2-A13蛋白的功能,并探究其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电镜观察发现,在菌丝产生的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之前,寄主细胞已在壁与质膜间分泌有大量的胼胝质。入侵栓壁由两层构成,分别与菌丝细胞壁相连接,当入侵栓穿透寄主细胞壁后,迅速扩张,膨大成吸器,吸器卵球形,吸器壁由染色深的外层和染色浅的内层构成。随吸器进一步发育吸器外间质明显增宽,其中分布有大量染色较深的物质。在孢囊梗产生时,首先由位于气孔下方的菌丝产生多个孢囊梗原基,原基伸出气孔后,迅速膨大,并产生多个突起,突起经不断延伸而形成孢囊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