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19篇
  76篇
综合类   420篇
农作物   80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36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81.
人们在参观茶文化博物馆、游览茶文化体验产区、出入茶叶交易场所时,不能仅仅地通过欣赏来被动地获取知识,有关设计者更应该把握茶文化传播的交互体验过程,让受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获得更丰沛的体验。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展示的设计演变,并进一步分析了从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两个方面介绍了茶文化动态体验式展览设计。  相似文献   
982.
为揭示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己糖激酶基因的功能,根据本课题组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测序数据,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获得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PCR)测定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下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对RNA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基因的cDNA全长为1 699 bp,开放阅读框长为1 479 bp,编码492个氨基酸;沙葱萤叶甲己糖激酶氨基酸序列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己糖激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65.42%。己糖激酶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成虫滞育期间相对表达量维持在低水平,而滞育结束后相对表达量急剧上升达最高值。在0~40℃范围内,随着温度增加,己糖激酶基因在沙葱萤叶甲成虫体内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沙葱萤叶甲成虫己糖激酶基因2 d后,与对照相比,己糖激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90%以上,4 d后仍下调40%以上;该基因干扰后12 d内,沙葱萤叶甲成虫存活率下降了25%以上。表明己糖激酶基因可能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和滞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3.
2015—2016年,通过对杭州平原(余杭)和山地(临安)茄子青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比较,重点分析了山地茄子青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山地茄子定植后约40 d,田间始见青枯病,其后病害持续扩展,30~40 d后趋于稳定,平均病株率为17.8%;7月中旬剪枝复壮后病害扩展迅速,约30 d后达到发病高峰期,平均病株率为32.7%;平原茄子青枯病在定植后约30 d始见,其后约30 d进入高峰期,平均病株率为21.5%。嫁接位点埋入表土、剪枝工具消毒不彻底及南方根结线虫发生为害是造成当地山地茄子青枯病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4.
985.
近年来芸薹根肿菌引起的根肿病已成为我国油菜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为建立一套在土壤、植物组织和种子中精准检测根肿菌的高效分子方法,利用根肿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b ITS1),通过PCR反应优化体系进行根肿菌的分子检测及病害评估。结果表明,该引物及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根肿菌DNA,不受土传病原真菌、细菌、线虫及寄主植物内生菌的DNA干扰。灵敏性检测表明,模板DNA最低浓度达1pg·μL^-1,土壤带菌量最低为1×10^3个孢子/g土,种子带菌量最低1×10^5个孢子/g种子。此外,该体系能够用于检测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寄主植物(如组织、种子)和土壤类型。同时,可用于田间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油菜根部及周围土壤的根肿菌检测。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检测样品种类丰富,可为油菜及其它十字花科根肿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监测与预警、综合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6.
以干黄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可溶性糖(葡萄糖)及其与同、异型乳酸菌、乙酸协同添加对原料湿贮存过程中品质及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葡萄糖添加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4.7%,以乳杆菌属、片球菌属、肠球菌多种乳酸菌主导,乳酸与乙酸含量干基质量比分别为36 g/kg和5 g/kg,秸秆产甲烷潜力比空白组提高6.8%;葡萄糖植物乳杆菌协同(同型发酵)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4.6%,乳酸含量干基质量比升高至62 g/kg;葡萄糖短乳杆菌协同(异型发酵)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5.5%,乳酸与乙酸含量干基质量比分别达到44 g/kg和12 g/kg;两类乳酸菌的协同添加均未对产气潜力产生进一步促进作用;葡萄糖乙酸协同组,贮存30 d,干物质损失率为3.6%,乳酸与乙酸含量干基质量比分别升高至75 g/kg和20 g/kg,异型乳酸发酵魏斯氏菌属丰度升高至16%,有效抑制肠杆菌属(腐败菌)生长,秸秆产甲烷潜力提高8.7%。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当原料可溶性糖含量不足时,外源糖的补充是保证原料高效贮存及产气的关键,协同乙酸添加可强化以魏斯氏菌属为主导的异型发酵过程抑制腐败菌生长,强化贮存过程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7.
为了研究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和群体间的变异性,从该地区不同棉株上分离8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的菌落培养形态、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结构、对寄主的致病性、ITS序列的克隆、菌株间的系统进化及营养亲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均属于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大丽轮枝菌;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在系统进化上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方式;8株黄萎病菌在相同的寄主上致病性存在差,Vd-1菌株致病力最强,Vd-34致病力最弱;不同致病力的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分为2个营养亲和群(VCGs)。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是大丽轮枝菌,病原菌在进化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88.
美洲斑潜蝇对主要蔬菜寄主选择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小区自然感虫和室内笼罩人工接虫的方法,以幼虫为害造成的潜道数为指标,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12种蔬菜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对12种供试蔬菜的选择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随寄主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89.
马铃薯膜下滴灌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新1号’品种的脱毒原种为材料,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下,各时期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以块茎膨大期最大,其次是块茎形成期、苗期、淀粉积累期;除淀粉积累期外,全生育期耗水量和平均耗水强度及各生育时期的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均极显著高于覆膜不滴灌;膜下滴灌马铃薯耗水层主要集中在0~40cm,而覆膜不滴灌为0~60cm;膜下滴灌马铃薯的产量为55 596kg/hm2,与覆膜不滴灌差异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为11.36kg/mm,与覆膜不滴灌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0.
农田施用沼液增产提质效应及水土环境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部分关于沼液农田施用增产提质效应及对水土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沼液对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促进植物种子萌发、防治病虫害、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大量施用时对于水土环境存在污染风险。说明在沼液施用程中,应充分考虑作物及农田对于沼液的承载能力,在对土壤及地下水没有污染的前提下选择用量,对其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安全性进行系统、定量的监测和安全评价,这样既能节省对化肥的需求,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又为沼气工程处理沼液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利于预防农田消纳沼液时潜在的环境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